关于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 发布时间:2014-09-13 15:36

  关键词:高职 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教学

  摘要: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各层次院校办学的激烈竞争,必须抓住自身的职业特点,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与质量监控五方面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打破了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结构,在中职、高职高专院校之外,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不能迅速改变传统办学特点,转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在与本科高职丧失竞争实力。

  尽管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兴办了十来年,但仍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扩招、行业对员工入职时职业能力要求提升等是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专业办学中实践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与社会需求脱节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将人才定位为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研究、宣传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汉语言高级专门人才。这与高职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工作不符。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格上应不同于本科院校,要根据社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变化调整,使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能够满足社会岗位相应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培养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历时三年的人才培养中,不仅应有定位全局的总体目标,还应包括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要明确每年学习后达成的目标,通过对学年甚至学期目标考核检验教学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分别要承担哪些任务,避免校内培养本应达成的目标没有达成,依赖校外实习来补救,校内与校外要双管齐下。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办学定位不准,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大而无当,无法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厚基础、宽口径”一直被认为是该专业的优势所在,但“厚基础”意味着理论课程占据核心地位,这必然影响实践课程的开设,“宽口径”要求学生学习多门不同方向的课程,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达到精与专。

  重知识传授类课程,轻职业能力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沿用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课程种类包括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能力课、职业方向课,周学时为26,各类课程周学时分别为6.5、8、5、6.5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25%、31%、19%、25%。专业能力课与职业方向课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如此繁多的课程使学生疲于奔波于宿舍和教室之间,无暇进行社会实践,无暇在课余提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形成的能力。

  课程设置理念不科学,课程建设惯性过大。建立在“学科中心”理念上的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完备,拥有丰富的师资,具有强大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惯性。在由传统向现代职业的转型中,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习惯性地沿习旧有体系,缺乏突破性进展,存在大量因人设课的情况。专业基础课开设过细,重专业学科知识讲解与考评,轻能力培养和技能形成。缺少跨学科、跨专业、可直接指导职业活动的课程,课程种类单一,各自为政。

  课程教学内容不适宜。高职大量开设的文学史类课程注重历史脉络梳理,轻视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培养。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时代背景、文学特征、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灌输长期以来他人的定论,使学生丧失独立阅读和鉴赏作品的机会,使本来重在分析的思维活动沦为单纯的记忆活动。语文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知识体系严密完整,但远离生活,学生学习后依然无法发现和解决中小学生交流和习作中经常出现的语病和语法错误。教育理论类课程抽象,高度概括,缺少实例和训练,学生无法灵活运用。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职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现实的职业活动,就实践能力的养成来说,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硬件。学生仅在课堂上进行各项能力训练和模拟演练远远不够,必须与行业面对面的接触,建立一批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是发挥教师的社会资源建立起来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实习工作不能深入开展;实习生素质能力不高,实习单位不愿接收;部分学生对于实习岗位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不断变动实习岗位,对实习文件的填写敷衍了事。高职院校必须在此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

  四、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重知识评价轻实践能力评价。评价的依据主要是闭卷考试的测试成绩。奖学金的评定基本依据书面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各项技能的水平、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没有涉及。虽然有部分课程对实践能力有所重视,但考查的标准并不科学,随机性强,缺乏硬性指标。而且由于时间有限,实践活动和考核不能完全铺开。对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学生学习结果评价轻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对教师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教学过程、训练方式是否能达成该目标缺少应有的反思。

  五、缺乏严谨的质量监控体系

  监控主体单一,普遍实行单向型监控运转模式。高职的质量监控主要来自于教务部门和院系,注重专业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的自上而下的评价监控,忽视教师对课程与职业方向设置、学生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下而上的评价与监控。一旦上层决策失误或考虑不周不能及时发现、反馈并调整。教师收集信息的方式间接,周期长,不利于具体课程的改革,无法直接听到行业企业对人才和课程开展的具体要求。教考不分离,无法反映出教师教学是否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职场适应性,高职汉语言专业必须建立一个职业方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监控及时、保障有效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系统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培养职业适用、能力突出的人才。

  魏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