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政治文化,政党制度
  • 发布时间:2014-09-13 15:01

  摘要: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逻辑必然性,一方面它既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各政治力量的优化和重新组合;另一方面,传统政治文化对其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政治文化中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很多陈旧的观点也会限制政党制度的合理发展。本文旨在通过传统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来分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政党制度;巨大作用;消极影响

  制度隶属于文化,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可以从文化中找到根源,而与政党制度关系最为直接的就是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一统”、“求同存异”、“皇权与清官意识”等诸多认识和现象,也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以及定位的巨大作用

  (一)“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经过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深入到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而儒家思想最突出的追求就是“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传统的政治目标是天下太平和政治稳定,要治国就要实现统一,结束分裂,也就是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鸦片战争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未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这时的广大的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平、安宁,渴望有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力量带领他们站起来。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结束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混战、政党林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国人重新找回了大一统政治时代国家强盛的自豪感,也使国家自清朝灭亡后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稳定而又广泛的政治权威。中国人民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追求,使人民群众在心理上认同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并长期保持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巨大支撑力。

  (二)厌恶竞争的政治思维与政党制度的非竞争性定位

  秦朝在统一中国后,不仅仅实现了领土的统一,也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并紧紧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在此后的两千余年里,尽管出现朝代兴衰更替,国家分分合合,但这种大权始终归皇帝集权统治。而以皇帝为最高主宰的中央集权自然是反对和排斥竞争的,更是厌恶争权的政治竞争的。到宋代后,儒家更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把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欲望压印和克制起来。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竞争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混乱,因而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为利益、权力和地位竞争是君子所不齿的。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大的影响力,竞争型的政党体制很难在中国运行。多少年来中国人已经适应由皇帝和各级官僚分配种种的政治资源,而掌握权力的人也不愿别人从自己手中分权和争权。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数从政治竞争中得不到好处,也没有这种争权的意识,从而造成竞争型的政党体制在中国得不到认可。因此,排斥竞争的心态是竞争型政党在中国难以立脚的政治文化根源。中国政党制度的突出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即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和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他们是一种合作性友党关系而不是竞争性关系,这一关系正是符合了传统文化中排斥“党争”的思想。

  (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多党合作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也是构成当代特色的政党制度的文化因素。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各民主党派则是各自所联系和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建设者,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又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目标也趋于一致。但他们又以合作的方式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直以来奉行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正是表明了各政党之间的共融、和谐的关系。多党合作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合精神有着明显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四)民本思想与政党制度价值利益的人民性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当中,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这也成为早期的民本论。随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以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民贵君轻”。接着在不同的历史朝代,都有民本思想的提出,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民”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政党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把人民利益至上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效地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给人民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愿望和诉求的途径。并且政党制度中的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都体现了民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体现了爱民、为民和尊民。这些都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使人民能够真正的当家做主。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对执政党的影响

  第一,对权力的崇拜,如“官本位”等一些错误思想。在古代,人民不仅崇拜皇权,还崇拜一切拥有权力的东西,如自然、鬼神、家族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官本位意识。现在,这种错误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党员中,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习惯以权力作为衡量的标准,单纯盲目地服从上级或者对下级发布命令,甚至在不少官员的思想中,还存在着官尊民卑这种错误的思想。

  第二,权力过于集中。“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文化的深远影响也给中国当代政党制度带来了一些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党代政,以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力量对比悬殊等方面。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习惯于指挥和发号施令,使得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较为混乱,出现双重决策。有的时候甚至代替政府、政协和人大的相应部门直接处理一些事物,从而使政党合作的一些功能弱化。以党代政没有使各部门办事效率提高,反而使党的机关冗杂,效率低下,大开腐败的大门,削弱了党的领导。除此之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力量对比也较为悬殊,这和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是不相吻合的。这种党员数量和所掌握国家力量对比的悬殊,有利于发挥共产党自身的有利条件,能够更好的加强领导和执政作用,但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对参政党的影响

  首先,政党意识不足。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政党体制的政治主体,但是共产党处在体系的核心,而民主党派则处在相对边缘的地位。但是这种民主意识的淡薄和臣民意识的侵蚀,不仅使一些共产党员不够重视多党合作的作用和功能,也使一些参政党员不能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政治协商或其他会议中,可能只是为了附和,而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其次,是“清官意识”。在传统政治思想中“清官意识”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引导性作用下,各民主党派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和强大的领导核心去带领他们,而他们对这种开明领导的期盼已经超过对制度建设的追求。他们认为一个好的领导核心就可以推动多党合作的发展,就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使民主监督缺乏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结束语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政治制度下,产生了同样极富特色的传统政治文化,并对当今政党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分析其影响利弊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地探索完善政党制度的道路,唤醒民众对权力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唤醒每一个人的民主意识与公民意识,进而通过整个社会与全体公民的有效监督,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备中国政党制度。

  参考文献:

  [1]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

  [2]朱联平;陈志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魏晓文;刘志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J].理论探讨.2012年第5期

  [4]许怡.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和谐”内涵[J].中国发展.2006年第4期

  [5]潘越;王野.中华文化与多党合作文化[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肖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端及对当代政党执政方式的影响[J].理论界.2010年03期

  [7]杨爱珍.试论政治文化中的冲突问题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关系[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3期

  [8]张津凤.论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基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的研究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薛晨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