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教育,爱因斯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1 15:51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6-0064-04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其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种形势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非常严峻的。它意味着今后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人才方面的竞争,而这种人才竞争不仅表现在人才的数量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因为知识的生产与科技的进步都来自人的创造发明,而这些创造发明又来自人的创新能力,为种创新能力是人类的极其可贵的一种特质。
我国是发展中国,与世界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心理取向;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能力特征,更是一种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可知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作用。而培养新世纪创造性的高素质新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所谓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指教师运用最新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具体的讲,应包含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一、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的形成是创新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目标上,变培养学生以高分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在师生关系上,建立真诚、平等、开放、合作的密切关系,为此,教师要具有博大的胸襟,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与学生朋友般地真诚交流。
(三)在教法上,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学生为主体的多向信息输导,变严守课堂纪律“专心听我讲”的满堂灌气氛为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四)在课堂教学上,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大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开壁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五)在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上,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考试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全面素质与个性特长并重。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创新素质中非智力因素,是由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个性因素组成的。在创新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培养高度的坚持力,坚定的自主性。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中的主要因素。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由创新知识、能力,行为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结构,创新能力包括科学的思维能力,创新性的教学艺术。教师的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教师要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深刻、最直接的体验,从而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那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望同仁指教:
一、重示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广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如何配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这是摆在每个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萌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谈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积极探索
有人曾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时,爱因斯坦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是创新的先导,因此家长应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给孩子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二)注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构成要素。少儿时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和最佳时期。少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家庭教育应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家庭对于孩子画的每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图画,每一个凭自己想象自编的故事等,都应给予积极地肯定和赞赏,千万不可用对成人作品标准去评价孩子的创作。如: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用一块小石块当香皂,用火柴盒当作电视机等等,这些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都十分有益,家长应给予保护和鼓励,以利于孩子的发展。
(三)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要相信孩子的创造力。当前针对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的实际,家庭教育时要努力克服父母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应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发挥孩子想象力丰富的优势,解放孩子的创造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创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正在于止。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大胆地想。其次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快乐乐地去做。
(四)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优雅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物质条件。在家教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要,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意志,放手让孩子去活动、去思考、去实践,使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精神大地,在他们欢快的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创造的快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呼醒创造性的思维”。所以要让孩子走出去,去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自然魅力。自然环境是孩子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究兴趣最理想的课堂。引导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启智慧的大门。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标志。学校要把实施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必需重视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有哪些策略呢?在此就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只强调教学是教师将人类已经认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创造排斥在教育目的之外。现代教育理论已开始越来越重视培养创造性,认为创造性应当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正如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应站在面临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的高度来看待教学中的每项工作,尤其要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广度上说,凡是凭借自己的智能去发现,掌握他们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这就是创造的表现。或者说不同水平,不同内容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判断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的表现。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常常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飞机为什么会飞?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等等。这些“好奇心”是潜在的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瓦特由水开掀盖发明了蒸气机,这些例子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大的关系。
(三)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时更容易萌发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为此就要不断给他们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全心全意地去研究问题,去创新问题。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争论,鼓励学生敢于与教师争论。对于讲得正确的,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并大加赞扬;对于讲得不正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敢说直话,独立思考,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优化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实施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研究。因为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优化过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对各部分的优化得到落实,整体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六)发展思维、展开想象是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造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想象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思维是想象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创新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方法甚多,如求异思维法,幻想思维法,类比思考法,推理想象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只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就等于给他们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七)巧设问题,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施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哪一方面出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所以社会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学到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又从检验得出真理,从而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尝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调查访问,采访等一些形式,都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增强了自信心,达到了自我教育,培养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们只要重视,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式与发展,切切实实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唤起独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创新的全过程。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然后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落伍于新世纪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周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