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之我见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成,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

  【关键词】数学 小组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6-0073-02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教法,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

  一、合作小组的形成与任务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2.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二、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效地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合理的分工为了有效的合作。这样,个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体能得到最佳的互补。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等情况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课前搭配分组,做到尽可能合理,也可以是课上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前后座位四人分组,还可以是按照学生对不同讨论专题的不同倾向在课上自主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合作学习探索过程是始终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充分暴露了各自的思维过程,在观察、比较、辩论、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并从而得出结论。对四人组或多人组每次由组长主持负责全组学习,明确各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讨论、交流和汇总发言,注意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阐述、倾听、整合信息等。组长也可采取轮换的方法,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点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最后交流解决。

  三、开展好互动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互动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五、开展小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3]刘吉林、王坦.互动学习的基本理念.北京:人民教育,2004(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韦显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