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探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的原因及应对办法。关键词:农村中学学习兴趣应对办法。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的初中一线教师,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很少?义务教育阶断,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改善了学校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对学生免去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等,还给与住校学生生活补助。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反而导致很多学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看似在学校学习,可没有多少收获。据我了解,初中学生到初三毕业时,有一半的学生在知识上是不具备初中毕业生水平的。

  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涌进城市,土地荒芜,许多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据我近几年的统计:初一的留守儿童达到85%。许多家长忙于赚钱,只求物质上的给予,老一辈在家又对孩子过度溺爱,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宝”,不干活,不帮家长做家务,生活无忧,随时衣兜里都有钱,没有忧患意识。在孩子学习吃力时得不到应有的辅导,成长中得不到情感的温暖,体验不到成功时的喜悦和失败后的安慰。长此以往,让学生养成了懒惰,怕吃苦的思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久学习的动力,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就更加吃力,也就无心学习了。

  二、现有学校教育体制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也很大。很多地方评价学校、教师的业绩就看升学率。在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导致教师一味的去钻研答题模式,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部分老师只求短期效果,不顾学生长远的发展,把“课堂”变成了”题场”,大量的练题,无穷的资料、考卷,让学生不堪重负,把学生培养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用时间去堆成绩”,这是现阶段大部分教师的法宝。我的镇上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早上7:30必须到校,中午1:00到校,下午放学还要留下学生单独辅导,教师累了,孩子的童心死了,冰冷的数字成了孩子头顶上挥之不去的乌云,对学习何谈兴趣而言。

  三、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教育方式方法陈旧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改善了教育环境,缩短了城乡的差距,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但一部分教师不善于结合地区的实际、学生实际,有机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学法,被课件牵着走,学生在超大容量的学习内容中走马观花,没得到实质的能力培养;另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上课,没有新意,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也是学生厌学的很重要方面。

  四、师生关系的影响。有的教师对优生和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五、现有义务教育教材有些内容不切实际,使学生没有兴趣,只是勉强的接受老师强加的知识内容。有些教材内容的选择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社会实际,既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让学生索然无味。教材应融入一些流行元素,把学生熟悉的网络词汇和热点引入教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网络上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对青春期的一部分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针对当今社会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一)、孩子是家的希望,孩子才是你们的未来,赚钱的家长们,清醒了,打工挣钱的同时,还必须留一个家长在家照顾关心孩子,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学习,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加以培养和引导,让你的孩子既成人又成才。

  (二)、学校教育应从幼教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氛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巧。

  (三)、社会的正能量也要发辉作用。村委会、居委会要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支持教育,派出所要整顿辖区社会秩序,营造一个平安社会。

  (四)、转变社会评价机制,转变教师育人观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富强要靠下一代,让我们行动起来,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合力,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文/袁定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