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具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有必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关键词:教学课堂,生活情趣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有知识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受到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为学生创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里轻松愉快地学习,参与数学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数学活动,也让数学课堂更具有生活情趣。

  二、重视实践操作袁有利于数学课堂的生活情趣化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因为,学生的操作实践与合作交流其实质就是学生生活的缩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同时又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观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通过出示相应的生活场景,(一家人吃饭时摆筷子的情境),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筷子的根数与人数的关系,再让学生动手摆学具验证自己的说法,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又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三、重视游戏袁有利于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余生活可以说都是以游戏为主,而在数学活动的众多形式中,游戏也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为学生设计一些数学游戏,以增添课堂的生活情趣。因此,我们如果能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有挑战性的而又与数学活动联系紧密的游戏,务必会使你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完4的乘法口诀后,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打电话”这一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计了“打电话”的游戏,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打电话’打给XX同学,请问,一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XX也学着“打电话”的方式回答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然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打电话”,一直说到9只青蛙为止。这里既有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游戏,也有学生喜欢的儿歌,因此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情绪高涨,比较容易就掌握了1、2、4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课堂的生活情趣。

  四、再现教材生活场景袁有利于体现课堂的生活情趣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现象,选择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尽可能把这些资源用生动的形象和活动再现给学生,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学生更容易在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知识,学到知识。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参与购物的生活场景,学生在参与“购物”的活动中必然会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利息时,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到银行参加一次存钱的活动,让学生在与银行人员的交谈中,获得有关储蓄的一些知识,有了这些体验,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看到书上的情境图,就产生了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学习热情一下就提起来,自然学得十分轻松,收到教师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活情趣。

  五、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教学形式上,数学教学应是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课内课外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内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数学学习的学习网络。例如,我们学完圆的周长后,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去算教室圆柱形饮水桶有多粗?或去做一个圆形的“风筝”;在课内学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后,课外去“商场”参加“今天我购物”“当一回小营业员”等活动;课内学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为自己家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围栏杆(算周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看你和你的学生是不是愿意做生活的主人,只要我们的老师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能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数学。

  在内容上,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根据课标,合理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同一版本教材由于使用的范围较广,这就造成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熟悉的,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教材。比如城市学生明白的熟悉的多种场境,农村学生就不一定熟悉,就同是城市学生,对于海洋的运输和物产的认识,也有内陆和沿海的区别。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促使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如学生对“水产”不熟悉,就可用当地特产代替;对书上的“XX小学”不了解,就可改为学生熟悉的当地学校。虽然只是对几个字进行改一改,却把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

  当然,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还会有很多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学中多思考、多借鉴、多积累。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不是生活的摹本,是对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数学应用于生活,它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老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中获得“数学真有用”的情感体验。

  文/邓良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