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文美的几种方法

  摘要:对古代诗词的学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鉴赏诗词的美是提升学生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鉴赏的方法将有助于揭开古诗词的巨大魅力,注重不同的角度,注重诗词的意境以及研究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使学生领略到诗词之美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嘲讽,生活,场景,渲染

  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我们在鉴赏那些优美的篇章时,心中涌现的是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或者是一种对过往历史中人类意识的精华进行再加工,是我们鉴赏的基础所在。

  一、角度切入法

  1.字词锤炼角度

  就是分析诗歌用字、用词的凝炼程度。一般说,文章有“文眼”,诗歌也有“诗眼”。赏析诗歌,还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特别是“诗眼”。通过它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又如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2.出处和背景角度

  在有的考试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诗歌赏析题就只有一个名句,其他什么也没有。但这样的诗往往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一般来说,考题出自80篇必背诗文。在赏析时,有必要先指出诗句的出处和相关背景,然后分析诗句的表面意思,再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例如:试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这样入手: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它表达了作者抗元经过千辛万苦,失败被捕后,准备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和高尚情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它曾激起无数后人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极深。

  当然,赏析诗歌不仅以上几种切入角度。从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省略、倒装等入手同样可行。只要是注重读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而选取的欣赏角度均应值得肯定。

  二、感受形象尧领悟意境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就是一个孤高寂寞、备受嫉妒打击,即使“零落成泥”也节操不改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惧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间”的清官形象。

  所谓生活场景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概括和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句,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江边送别图,诗人久久不愿离去,目送孤帆远影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再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远近结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诸觉结合: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赵瑕“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听备急哀,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

  无论是一种角度的切入,抑或是对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使得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有了一种充分的准备。使得我们在领域古代诗词魅力方面,掌握了更多的鉴赏方法。但是,就这些方法而言,还不能使我们停下对古代诗词之美的继续欣赏,在个体生命的旅程中或是更大范围内的对人性的思考方面,作为学习中的每一位,都应该充分地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参考文献

  [1]刘勇,黄明丽.探寻古诗文教学的本真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11(Z2)

  [2]靳红梅.古诗文要要完善学生人格的主阵地[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3)

  [3]杨燕敏.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文/罗泽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