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步骤: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实施,并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就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袁欣赏感受美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通过教师艺术性的朗读,优美的语言教学使学生产生直观的美的感受。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特别像散文和诗歌,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当中去。

  2.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可以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学生全神贯注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

  3.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

  欣赏课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种课型,通过大量美的集中表现,教授学生识别美的类型,增强审美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如书法欣赏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流派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古诗欣赏课可以在课室四周挂上经过装裱的诗词,有的配上与诗意境相符的画面,有的配上与诗风格相近的书法,并在室内放上一曲古乐营造出一份浓浓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欣赏讨论,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

  二、循境入文袁理解鉴赏美

  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境中,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融洽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1.体会写景类文章的境界美。

  这类文章的美是最易显形的,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指导学生体会词句之美时,可适时出现相对应的画面以形象的手段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并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美的体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

  教材中所列人物一般都具正面教育意义,或勤奋、或乐于助人、或勤劳、或机智、或勇敢......要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领悟道德的意蕴,就应以美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文章所写的这个人人格的高尚以及值得我们如何向他(她)学习。并以此为动力,激发学生找到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分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人物慢慢地肃然起敬。最后再精读提炼,升华人物性格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受到美的震撼。

  3.说理类文章,体会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之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大家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同学从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使学生又产生另一种情趣,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

  4.体会散文诗歌教学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美来,我们以诗词为例来谈谈。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的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

  三、充分发挥想象袁创造和表现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而作文往往是学生最难的一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没有审视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广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肤浅而又程式化,感觉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意。这样看来,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在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体验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

  文/刘国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