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构建,原因,提高,建立

  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

  1.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意愿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无法脱离既定的教案是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课件、准备测量工具等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太顾及教案要求,就无法按照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进行及时的调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问题。

  2.教学探索流于形式

  如今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探索合作化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彻底的改变教学效果低效的状况。

  3.问题设置枯燥简单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经常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追问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有逻辑性,师生的双向交互和非常积极。但仔细琢磨,实质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提问,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基本是“对不对”、“是样吗”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给学生带来思考的空间不大,学生仅是机械的作答,算是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回应。

  4.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合理

  低效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合理。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都采用这种法师进行课堂授课,但盲目的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的使用反而与课堂教学情境想背离,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课本内容的教授,在授课中抓重点,讲例题,然后再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在考试、练习中得新应收,可是却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在教改中实行多年,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这点却没有真正的被体现出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教师依旧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旧将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课堂统治者,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需求。

  3.教学情境的滥用

  设置好教学情境是一堂生动的小学数学课的前提。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因为这些过多的“生动”元素削弱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却对讲授关注甚少。

  4.教学活动的无效

  小学数学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等,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发表意见的的学生了了无几,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成为这种教学活动的看客。讨论的涉及面太窄,参与度不够,是教学活动无效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的处理好讲授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且要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材内容无论知识性还是科学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3.优化教学情境

  要想做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明确教学情境的地位,要明白教学情境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所有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情景都不应该出现。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通过教学情境来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表达给学生,让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启发点,教师授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的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才能通过教学情境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的传播更为通畅。

  4.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自身语言的表达。好的提问方式要做到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另外,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提问时候切记问题枯燥,问题点零碎,重点不清。论文写作,数学教学。

  四、鼓励互助袁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相互帮助。

  1.增强合作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容量,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而且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

  2.培养合作技能。在某些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的小组长独断专行,包办任务,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私习性影响,出现不友好、不分享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度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3.有效合作。要有效合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任务,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文/吴春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