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回归自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确实,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是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语文教师的莫大享受。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的朗读好像有些变味了,声音尖尖的、细细的,带着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憋着一股子的阴阳怪气!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好像还挺喜欢这样的朗读,不时地送上褒扬之词:真好,读的真是有感情!笔者认为,这种朗读是不符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的,我们的朗读走进了误区!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一、走出误区袁展现真实

  1.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由此可见,朗读是一中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心情,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是生命体对于他人生活体验的一种感悟,更是对于自我的一种认知,所以,每一个人的朗读都不应该是一样的,他应该是自我的表达!

  2.什么是自然?

  自然(nature),最早源于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自然”的魅力,在于真实,在于不事雕琢的原汁原味。将“自然”演绎到语文的朗读教学上,应该是不矫揉造作、不惺惺作态、不呆板单一。

  二、夯实基础袁学会朗读

  如同造房子,地基是高楼的基础。朗读也是如此,要达到自然纯净,与文章心灵契合,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即掌握朗读的相关知识。首先,就是要学好汉语拼音。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只有学好汉语拼音这一识字工具,才能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因此,在孩子刚入学时,教师要扎实抓好汉语拼音教学。可针对拼音字母的特点,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儿歌、童谣、手势等形式,把抽象的拼音字母形象化,趣味化,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便利。其次,教师要注意医治学生朗读小症状,如读课文时多字、漏字;一字一顿、拖腔严重;停顿不明显。这些朗读的陋习,直接导致学生的朗读转向“诵经式”。这样的朗读,不仅不利于学生体悟感情,也放纵了一部分学生开小差,鱼目混珠。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在朗读时应该增多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模式,同时,要减少齐读,增加个别读、比赛读的时间。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体会的漫长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确切的感受到该怎样读出一句话的语气和表达出相应的感情。

  三、体验情感袁孕育灵气

  “请读出感情!”“请你再投入一点,让我听出你的愤怒。”“大声点,把你激动的样子表现出来!”我想,这些语句,肯定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常听到的或者自己所说的话,可是,这些评价,真的适合学生吗?我们需要的到底是用声音表达感情,还是用感觉体悟感情?笔者认为,这些评价语就好像是一个又一个连环局,一步一步引诱学生进入我们早已经预设好的“感情朗读陷阱”!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是合理的呢?以下的《桂花雨》教学片断值得我们学习: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感情朗读的途径是让学生关注细节,感受语言的温度,体会童年时期对于“摇桂花”这件事情的感受,在交流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比较“妈”的叫法,体会语言的魅力。这样的多次比照,能够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学生在接近“语言的真相”,正是通过自身不断探究而得来的,这样的效果更佳真实,也使文本具有了与生命融合的灵气。

  四、积淀语感袁品味自然

  有许多教师,尤其是高段的语文教师,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一篇简单的散文,自己一拿到就读得驾轻就熟,情感拿捏恰如其分,但是教给学生读,他们就会疙里疙瘩,甚至读得满头大汗。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语感的体会。

  有人说,语感就像是一些人对于艺术的感悟一样,那是与生俱来的,不好强加给别人,简言之,即语感这东西,不好教。但是,“不好教”却不等同于“不能教”。朗读是促成语感形成的一项重要训练方式。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即用声响、声调等来转化平面文字的方式。中国古代文人就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宋代文学叫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也说过:“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旦有了语感的积淀,到高年级拿到新的语言教材,自然是稍作准备,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扎实的基础、情感的体验、语感的积淀知识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粗略的感悟,我们甚至可以仔仔细细地去推敲其中任何一种朗读的策略,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一种自然的、平和的感情朗读境界。

  文/施佳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