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摘要:“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本文从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抽象为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而直至今天,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仍很严重,学生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不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目前的教学形势,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种教学活动。因为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持动态的教育观,并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比如王维老师再讲四年级数学广角《对策》一课时,就用班级学生跳远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跳远学生都会,参赛的又是学生熟悉的同学,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再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猜猜我姓什么:“我姓十八子”学生很快就能猜出“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渗透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图形不但可以像文字一样拼组,而且可以转化。教学圆的面积时,用学生熟知的曹聪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为什么曹聪不称大象的重量而要称石头的重量呢?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种方法,把我们没学的,无法测量的,转化成学过的,可以测量的进行操作。

  其次,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可以总结出推导的方法:转化,找关系,推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尝试去找对应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进而得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用起起来就会灵活多变。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提高,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学生也不例外。注重思维的数学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其他科学无法比拟的作用。数学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经理一次次的探索、创造、成功、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精心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江林远.《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数学探究能力》.教学研究

  文/李晓辉,谭宏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