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心态的不平衡造成心理问题普遍增多。而对大学贫困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加突出。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卑

  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自卑的学生往往对自我持有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生活。

  2.人际交往困难

  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样的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合作。

  3.忧虑

  贫困生,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常见个性特点是内向、敏感,他们的上学费用有的靠家长借债供给,将来主要靠自己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害怕毕业后工作难以解决,生活压力大。平时情绪抑郁消沉,多愁善感,有时冷漠,有时激动。个别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活着太沉重。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认知影响

  贫困多由家庭地理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应该说,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贫困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但有些贫困生却把贫困当成无能或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一些学生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一次次失去受资助的机会;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负疚与自责之中。

  2.外在环境影响

  首先是消费环境。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其次是就业压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物质上给予资助

  从大学生进校开始,学校老师,尤其辅导员、班主任就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如联系助学贷款、宣传奖学金政策、减免学杂费、筹措发放特别困难学生补助、组织勤工俭学活动等,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贫困生才能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和忧虑。

  2.精神上给予鼓励

  根据贫困生的实际,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想办法,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精神上的鼓励,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优化育人环境

  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要注意加强校园、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

  4.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在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一是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效结合。要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支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孟长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