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学习中国文字、中国书法、绘画、剪纸、曲艺、乐器演奏,这其中不少人对中国文化有了很深的理解,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友谊的建设者。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本文就相关的教育原则、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融合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除了本国人才的储备,国际上的人脉资源也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论是着眼于长远的政治经济利益,还是立足于现实,中国的“留学外交”都很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甚至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建设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我们还要提出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文化教育的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既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创造物的总和,如一个国家、民族、部落的宗教、语言、价值观、体制、信仰等等;同时,又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创造的过程。那我们在进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兼顾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具体到中华文化的教育,既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又要切身体会巨大的现代进步;既要学习语言文字,更要了解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伦理观;既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建设,也要了解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体验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既要逐步认识、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又要乐于传播中国文化。

  二、当前留学生文化教育现状尧存在问题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已经增加到约36万。留学生来华的主要动因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被中国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如何将这36万留学生培养成“知华、友华、亲华”的文化使者和友谊发展生力军,并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我国留学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实现:1、语言教学2、中国文化相关课程3、文化活动组织。那么,我们当前的留学生文化教育效果如何呢?结合本校情况及对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留学生文化教育大抵存在如下问题:(1)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留学生数量作为学校国际化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实现国际学生目标比例,招生数量年年翻高,招生质量难以保障,留学生教育缺乏针对性,师资配备不得力。整体教育水平,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有待大力提高。(2)语言教学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语言是了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渠道。目前,我们的长期留学生中普遍存在预科阶段语言学习以考试为中心,语言学习实用性不足的现象。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留学生也普遍存在语言基础不够扎实,专业学习吃力的情况。(3)留学生趋同管理难度大,多数高校实行留学生归口管理,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扎堆”现象普遍存在,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度较差,不利于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4)文化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活动覆盖面不够,参与度有所欠缺;课程设置方面大都是利用现有资源,很少有专门针对留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5)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都过于单调,缺乏深度。活动组织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如名胜参观大多走马观花,缺乏相关历史人文知识的讲解;其他活动形式多以文艺表演为主,以留学生自娱自乐为主,缺乏与中国学生的融入,缺乏中国文化的植入。(6)缺乏与中国现实生活的融合,留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的参与度非常低,走进社区,走近基层民众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缺乏深层次了解的机会。

  三、文化教育建议

  我们认为,要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文化教育质量,就要依据以下原则:1.以中国语言及专业知识为中心。无论是短期生还是长期生,不论何种层次的学生,他们在中国的学习都要以汉语或专业知识为中心,通过在中国的学习提高其汉语语言水平或专业能力,是我们培养留学生的第一步。2.以教学实践活动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为补充。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留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主战场的有利补充。各类表演活动、竞赛活动如汉字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中文歌曲比赛,短剧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并将课堂所学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是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力、亲近力的重要途径。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如通过开设太极拳、太极扇等中国武术课程,中国茶艺、陶艺、书画、剪纸、京剧等艺术类课程,组织名胜考察、中国古迹探寻等文化活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操作活动等,让学生体验这些中国古老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勃勃生机。3.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除了参观名胜古迹,体验武术、茶艺等传统艺术,也要让学生走进社区,与社区相融合,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可以通过:1)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共同举办活动,参与中国同学的志愿活动,共同组成球队,表演队,结对子互帮互助等等形式来实现。2)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参观当地中小学,担任志愿者,为当地社区民众演出,体验当地家庭生活,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等各种形式来实现。

  根据我校实际,借鉴国内外高校文化教育的方式,给出如下具体建议:

  1.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和留学所在国的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并将这种意识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最生活化、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鼓励其不断进步。

  2.设置多种教学环境和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语境及语体差异。比如,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让学习体会问价,讲价,成交等各种情景。再比如,通过模拟各类会面场景,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体,官方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亲密的等等,让学生了解并灵活掌握不同的语体差异,避免文化误解。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以礼待人”的含义。

  3.组织各种汉语角活动,邀请中国人参加,让学生活学活用,通过与中国人真实的相处体验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应用。可以将汉语角办在不同的场合,比如餐馆,茶馆,老师或者中国朋友的家里,让参与者在聊天的同时,了解中国人的餐桌礼仪、筷子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也可以避免单一场景下引起的无话可说,话题单一等问题。

  4.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电影、电视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浸入式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家庭观念、道德标准、爱情观念、社会规则等。

  5.组织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中外学生融合社团。以兴趣为出发点,将中外年轻学子融合在一起,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能力,交流文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实践、企业参观、社会调查类活动,校内的学生工作处也可以帮助有兴趣的留学生参加更多的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多途径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合、综合素质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放眼全球,世界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1。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可能加剧分裂和冲突。正因为文化对政治和经济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把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我们的留学生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知华亲华”的文化友人,扩大中华文化的覆盖面;同时,加快中华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提高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理解及谅解。从这个层面上讲,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畴,而是涉及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院北京院新华出版社.2005.5

  [2]丁恒杰文化的本质及结构分类[J].中州学刊.1991.2.

  文/刘晓青,孙旭东,吴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