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应有“大历史的眼光”

  摘要:总觉得我们的教师有点“本本主义”,他们过分依赖教材内容而无法用一种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还没有一种“大历史的眼光”,无法为认知古代中国自身寻找一个合适的“他者”。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眼光

  举例来说明:初中历史开篇第1课名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材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纵线,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一内容。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还是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采取标记年代、地点、人种、工具、生活形式等知识点的模式,完成对中国远古居民的了解。而其所标记的这些内容,课本上已然清楚明了。显然,这样做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以为,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必须将其置于人类起源的大环境中。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站在人类历史起源的大背景中观照中国远古历史,才会给学生以完整清楚的知识图像与建构。我们可以把国际古人类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近些年越发被中国学者接受的“非洲起源说”作为理解背景,即在距今约1500万年—2000万年以前,生活在非洲东部、印度北部及欧洲中部原始森林中的一种名为森林古猿的灵长类动物,被证明就是人类与猩猩的共同祖先。之后,随着地球气候与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距今约500万年—150万年左右,这些森林古猿逐步进化为能够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而他们生活的主要范围据考证就在今南部及东部非洲。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都起源于非洲。在这里,教师不仅可以继续给学生介绍现在仍有争议的人类进化“单起源说”和“多起源论”,还应该鼓励学生查资料以作进一步的讨论。比如说你怎样看待“非洲起源说”?关于这个说法你找到了哪些证据?人类为什么最初是生活在热带?又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地球的其他地区和角落?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其实教师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个大角度的视野看待历史,那么接下来中国远古历史的切入,自然也就顺畅了许多。教师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中国的古人类遗址,如此一来,大小范围的知识学生都清楚并理解,相比背诵简单的几个知识点来说,效果会好很多。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知识。比如七年级(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之“郑和下西洋”一节,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事件放在15世纪整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因为站在全球的背景之下,就能为郑和航海寻找一个合适的“他者”,进而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完整且理性地看待这一航海运动。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15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航海时代,在这个时间段里,西欧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展了远洋航海运动。不过由于二者航海的背景与目的不同,故而带来的结果也是迥异。15世纪的欧洲,因为遭受东方穆斯林世界的挤压而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资源匮乏、贫穷闭塞又被动挨打的欧洲人为了生存必须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即转向海洋,通过海路与东方进行贸易活动以求自救。于是,伴随着航海探险而来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还有海外利益的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欧洲人通过航行过程中的比较和认知,确定了自身在世界上的主导位置,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把握世界的自信去突破地理界线,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经济活动及政治扩张。

  有了这样一个“他者”,我们自然会对郑和航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一个自以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帝国为宣扬国威而采取的举动。它的出海,既无意于发展经济交流,攫取贸易利润,也不想进行政治、军事扩张。在宣扬国威的主旨下,郑和船队在经济上只是一个朝贡贸易的载体,即负责将宝物运出以行赏赐,再运回于百姓生活毫不相干的奢侈品(包括珍珠、宝石、沉香、苏木、胡椒、福鹿、狮子等)。在这里,我们要使学生明白,这种“朝贡贸易”的形式不能给国家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相反只能造成国库的连年亏空与国家财政的巨额负担。也就是说,朝贡贸易的规模越大,国家与人民的负担就愈重。另外在政治方面,郑和船队只是一个超级帝国“怀柔远人”的形象代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宣德于外,重塑大国心态。与西方人通过环游世界看清自己的结局不同,远航没有使中国人放眼世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反而是实行闭关锁国,直至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在这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为什么中西方的航海效应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一差别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或警示作用?为什么中国会采取这样一种自大的心态来组织航海?它的背景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一直以来被视为伟大壮举的郑和远航?如何看待航海技术上的成就?如此思考,郑和航海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教师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以怎样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历史。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用“大历史的眼光”教授与学习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王鹏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