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积累与应用有效结合

  摘要:本文提出了阅读教学中积累与运用有效结合方法,其中包括:1)抓住文中切入点,将积累和运用有效结合;2)适时的背诵抄写让积累和运用更为有效;3)把握文中“创新点”,为积累和运用搭建平台。

  关键词:积累运用,有效结合

  一、抓住文中切入点,将积累和运用有效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写作的好例子。”而我们手中的教材正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它的模范代表性。虽说我们的教材不是以体裁为单元,而是以主题为单元整合教材,但每一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既有人文的渗透,又有文学的涵养。所以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对于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多次通读教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理清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在品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积累、学会有用的字词句段,选择好切入点,在进行备课。备课时以模式为基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内化——知识外延。备课只是我上课的预设,也许从教案中很难发现切入点,因为我们知道学生是活动的个体,所以在备课时我没有写出来。但在课上,我在初读感知部分将文中的好词佳句单列出来,让学生认读理解,有的也做托词练习。在品读内化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以我预设的点切入让学生“读一读——用一用——写一写”。

  二、适时的背诵抄写让积累和运用更为有效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3]由此可见,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学会运用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但在课堂上抓住切入点组织好教学,还在熟读背诵上下功夫。

  如写景抒情文中的妙语佳段我一定让学生背下来。《观潮》一文中潮来时的壮观,潮去时的余波;《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峡谷的奇特高峻;《火烧云》中颜色形状的变化;《鸟的天堂》中榕树的茂盛,百鸟争飞的场面;《长城》中抓事物特点的描写;《颐和园》中一步换景法的描写,湖面的静清绿等。这些无不给读者留下了美感,记下来用上也是美。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我们有这么好的范文不记下来真是可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学会没几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学一课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超载积累本上,每过一段时间浏览翻看,加强记忆。另外我还让学生把每天学到的好词佳句进行运用,有时学完课文让学生写写感受,也可以模仿文中的精彩片段造句,续编故事,从使用至今我发现这是课堂的补充更是课堂教学的外延。

  三、把握文中“创新点”,为积累和运用搭建平台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主题给学生。学生在创造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到感染,产生奇思妙想。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在学习叶子特点时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学习,让给学生自读然后说叶子给你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交流说:“叶子的颜色美”,“叶子特别密”,叶子在微风中荡起波纹也美“。此时我抓住孩子们所说的“微风中的叶子”,我读这一句,让孩子们闭眼想象,然后我问:“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这一问,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高俞辰:我仿佛听到那儿弹起了动听的琴声……

  姬雅茹:我仿佛看到一墙的叶子,有的在弹琴,有的在唱歌,还有的在跳舞,整个墙好像都在动……

  李文君:我仿佛听到一片叶子说:“刚才好热呀,终于有风了,啊,真舒服。”其它的叶子好像也有同感,都在点头:“真凉快”、“真舒服”……

  王喆:我仿佛听到一片叶子在唱歌,看到其他的叶子在迎风而舞呢……

  马莫妍:我仿佛看到整片爬山虎好像此起彼伏……

  库尔夏提:我仿佛感觉眼前是一把大提琴在弹奏着美妙的音乐……

  在教学中我及时把握“微风中的叶子”这一创新点让学生进行想象,不但使课堂亮起来了,还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我觉得阅读教学中“积累和运用”的切入点不光在字词句段、标点符号、构段方式、写作方法上,还在于阅读教学中“创新点”的把握上。这个创新点可以是对课文情景展开的想象,也可以是在理解课文基础上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奇思妙想,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的拓展练习,只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用,我们就要及时把握。我相信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他们就可能得到的是撬起的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众所周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有效性的提出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将积累和运用真正有效结合并能进行到底,相信终有一日我们的孩子会“下笔有神”,会“出口成章”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志红,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文/杜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