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思考

  摘要:在学习中实施“小组合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发不同的思考与探讨。但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关键词:“小组合作”,思考,探讨

  “小组合作”是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方法,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其中的一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做法一:人人发言

  在实施小组合作中,为了避免“有人说,有人不说”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将组内四人逐一定为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第三发言人、第四发言人。由组长作为第一发言人,并监督其组员按顺序发言,务必保证做到“人人发言”。

  此举实施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有:

  现象一: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和局限,当组内成员发言出现错误时,参与讨论的学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在汇报中时常会有较大失误出现。

  现象二:在讨论中,组长无法督促缺乏主动性的组员积极发言,往往就出现了“老师,某某学生不说”的告状现象。

  现象三:在汇报时,由于是较优秀的组长作为第一发言人,所以组长基本将所需内容已经汇报完毕,有时导致稍后汇报的学生无话可说,从而成为组长汇报内容的“复读机”,既没有自己的思考,也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做法二:人人汇报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阐述自己见解和锻炼的机会,也为了让他们在合作中能够认识到团体的力量,在小组汇报时,我要求小组内四人按讨论时的发言顺序逐一进行汇报,可以每人说一种算式或方法,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提醒。

  此举引发的现象有:

  现象一:在没有办法做到每人汇报一种方法或想法时,汇报就往往成了“循环播放”,而且在这个“循环播放”中还会时有卡壳现象出现。

  现象二:汇报中能力较强者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于表达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则在汇报中极为耽误时间。这时是否等待就会成为一种纠结:如果等待,必然会影响其他小组汇报的时间;如果不等待,又会挫伤这些孩子的积极性,也许下次他们就不会愿意再在台前发言。

  做法三: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真实性,在汇报中我只选择组内四人全部主动举手的小组汇报。同时,也希望通过此举,能促使组内渴望发言的成员督促、带动较为被动的组员,以达到人人发展的目的。

  弊端:这项举措在实施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我设计的初衷。与此同时出现的弊端则是:汇报时,相当一部分小组成员无法达成一致的发言意愿。在“痛失”发言机会后,主动者往往会埋怨被动者,影响了合作中的关系。对于主动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于是在这个学期,两个班都出现了个别学生要求单独发言的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如何做到有效讨论?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说纷纭中,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人人发言”是必须的,否则对于较为被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角色也许从此以后就被定位为“旁观者”,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之所以坚持实施小组合作,就是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作为“主角”的荣耀与喜悦。

  思索许久,我决定如下调整:

  1.将第一发言人调整为组内较为被动的学生,先说出一些看法,其他组员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拓展,最后由组长统一意见,分配发言任务。

  2.如果第一发言人无法顺利发言,则由第二发言人先阐述,1号学生再说,如还需要时间思考,3号发言人再先发表,以此类推。目的是:当1号发言人没有形成完整看法时,可以先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思考,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即使是其余三位发言人说完后才发言,至少也已经或多或少留有一些印象,形成一些看法。假以时日,或能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人人汇报”是唯一选择吗?

  不能否认,“人人汇报”的方式极为耗时,但如果抛却,选择省时、省力的“代表汇报”,是否又回归了“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这二者之间也许可取个平衡点。

  我的设想是:将两种汇报方式相结合,每次汇报时不重复选取5组左右进行汇报。

  1.汇报时,可以选择1—2组全体有主动汇报意愿的小组进行“人人汇报”,再选取2—3组进行“代表汇报”。

  2.在下一次汇报活动中,已经进行过“人人汇报”的小组,可以在这两种汇报方式中任意选择一种汇报,而已经进行过“代表汇报”的小组则只能选择“人人汇报”方式。以期保证每名学生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

  3.在小组汇报后,有不同意见、独特见解的允许进行个人发言。这些思考在未来的实施中定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弊端,无妨!我相信在不断地发现、思考和矫正中,我终会离最终目标愈来愈近。

  文/张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