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心理护理,肺心病
  • 发布时间:2015-10-20 11:46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重点分析对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肺心病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结果: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肺心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肺心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9-0007-02

  在临床上,肺心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肺组织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并会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肺心病的病程较长,在治疗中,患者受到病痛的折磨,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因此需要加强心理护理[1]。为了明确心理护理在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12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8月~2015年3月,我院选取120例肺心病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为58~72岁,平均年龄为(65.3±5.2)岁,病程为3~9年,平均病程为(6.2±1.3)年;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59~75岁,平均年龄为(65.6±5.5)岁,病程为4~11年,平均病程为(6.5±1.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其内容包括:

  1.2.1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患者的社会力量,取得其家属的帮助;要鼓励家属加强对患者的陪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其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1.2.2 悲观和失望心理护理

  经过临床反复多次治疗后,如果治疗效果不够显著,患者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其心理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极容易导致抵触情绪,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态度要温和,语言要诚恳,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1.2.3 担心和恐惧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治疗中容易产生担心、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各种疑问,并要及时地予以解答,以增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同时也要交会其心理主动调节方法,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担心及恐惧情绪[2]。

  1.2.4 焦虑和抑郁心理护理

  在反复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往往会考虑治疗费用的问题,所以其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如果反复治疗无效,患者便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地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可以引用临床治疗的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负面情绪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使用肺心病患者情绪评估量表[3]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得分越低,情况越好;使用ADL量表[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5.3+5.8)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2.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往往被称作是肺心病,且其致病因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这一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5]。近年来,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肺心病患者人数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这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也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6]。在临床上,肺心病患者多存在功能障碍,病程较长,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效果往往较差,所以患者在长期反复性的治疗中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悲观以及失望等,既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严重影响,也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实际心理状态,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并依据心理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心理护理,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有研究人员指出,在肺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对其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7]。本研究中,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此外,也有研究人员指出,对肺心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显著地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质量[8]。本研究中,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5.3+5.8)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2.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可知,在肺心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金兰.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7-8.

  [2]阿尔孜姑丽·阿不都热西提.心理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301.

  [3]金顺子,吴松花.探讨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104-105.

  [4]黄晓霞.探讨煤工尘肺并发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17):155,157.

  [5]徐建成,黄昌富,刘建勇等.老年肺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39-39.

  [6]王秀云.肺心病患者60例心理护理探讨[J].医药前沿,2014,(35):295-296.

  [7]徐建成,黄昌富,刘建勇等.老年肺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76-76.

  [8]奥美燕.慢性肺心病人的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0):272-272.

  刘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