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 发布时间:2015-10-20 11:57

  【摘要】目的:探索临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7.33%,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效果;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9-0014-0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因持续性缺血和缺氧而引发的心肌坏死。患者常常表现为持久并且剧烈的心前区疼痛[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的临床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病率,使患者病情得打控制。本研究为了分析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15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3.12±2.38)岁;研究组患者男38例,女37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2.13±3.57)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2)在入院前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3)在入院前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治疗:(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一般在早上的发病率较高,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巡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加强对新患者的交接班工作,并且给予患者心电监护,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2)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除了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其关于抢救技术如电击除颤、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等心电图知识的培训,能够准确的使用抢救药物和器材,进而提高抢救的质量和效率。(3)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落实基础护理工作,并且保持患者病房环境舒适整洁安静,避免患者家属探视,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使患者免于精神刺激等。(4)在清晨和傍晚温度较低时,寒冷会诱发冠状动脉等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将会造成患者血压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从而导致患者心脏工作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温度减低时,条件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5-20℃,并且为患者增加适当的衣服、被褥等,减少患者因自身对温度条件引起的能力消耗。(5)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很不稳定,常常会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激动等负面情况而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心律失常加重。所以,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安抚,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持。(6)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较低,且长期卧床休息很容易导致患者消化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基于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一些易于消化、营养丰富、清淡、低胆固醇的食物,少食多餐,每次进餐尽量控制在七分饱,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禁止进食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饮料,不得吸烟、喝酒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

  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症状缓解,病情完全得到控制;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有所缓解,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无效:治疗后临床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或呈现恶化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显效5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4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2.67%。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伴随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的疾病,发病急,并且危重[2]。急诊介入治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而全面优质的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采取应变措施,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安抚好患者情绪,减少因情绪波动产生的不良反应,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3-6]。

  综上所述,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7.33%,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67%(P<0.05)。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8(11):235-236.

  [2]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3]林雪英,陈卓芳,梁菊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05):123-124.

  [4]姚原理,李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急诊救治[J].医学综述,2005,11(09):813‐814.

  [5]赵玉伟,董平栓.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03):234.

  [6]钱剑安.猝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9‐81.

  席丽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