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中药调配,临方炮制
  • 发布时间:2015-10-20 16:09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临方炮制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普通中药予以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中3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35例患者中2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调配临方炮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调配;临方炮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9-0089-01

  本文主要探讨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36岁,最大的66岁,平均年龄(46.28±2.43)岁,病程最短的9天,最长的2个月,平均病程(20.52±3.6)天;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的39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49.91±2.67)岁,病程最短的11天,最长的2.5个月,平均病程(24.3±2.5)天。

  7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排除严重精神疾病史;恶性肿瘤性疾病;严重肝、肾、脏器官功能性障碍。本次研究采取自愿原则,为70例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药材净制。净制即净选加工,是对药材挑选、鉴别、水洗、剪切、剔除等的过程,是保证饮片质量的重要环节。如马兜铃全草,其根、茎、果实都称为马兜铃,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为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因此,对于此类药材,应根据药材不同部位的作用辩证取舍。同时在净制时要注意分大小档,根据具体要求予以分档加工,使之符合质量要求。如泽泻个体大小有差异,质地有松坚;白芍有粗有细等。如不分档,就会出现浸润程度不匀称,软硬不一等情况[1]。

  (2)加热炮制。加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药材,有利于提高药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经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起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马钱子所含的马钱子碱具有毒性,成人一次口服5‐10mg即可中毒,30mg可危及生命,如果对其进行砂烫、油炸等处理,便可破坏其毒性,使其作为临床药物正常使用[2]。

  (3)辅料制。中药炮制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常常会加入一定的辅料。如麦麸,将蜂蜜与水混合均匀,喷洒在麦麸上,边撒边搓,用米筛过筛,用小火炒干水分取出,具有健胃矫臭的作用。如滑石,质地滑腻,拣去杂质,碾细,性味甘寒,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暑的作用,作中间体炒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韧性强的动物药[3]。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表现为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表现为用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无效即用药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加重。

  1.4 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所有的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以95%作为可信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差异,数据之间具有差异性。

  2 结果

  采用临方炮制中药饮片进行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普通中药治疗的对照组均取得一定效果,观察组35例患者中3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35例患者中2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所谓中药调配的“临方炮制”,就是指医师在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的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的操作过程。它是中药炮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确保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炮制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是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起源于战国时期,据记载,中药炮制的方法非常多,如蒸、炒、炙、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毛等。其中一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4,5]。

  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带有一些非药用成分,如果一并采用,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治疗的方式探讨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调配临方炮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永翔.中药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7(22):81‐82.

  [2]于天.不同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临床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02(4):177.

  [3]颜丽杰.探讨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必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4,02(19):262‐263.

  [4]韩顺意,张南方.浅淡中药临方炮制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1(9):285‐285.

  [5]李秀英.探讨《中药调剂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14):67‐68.

  杨建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