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性肌力训练对疲劳性腰痛的治疗效果的研究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静力性肌力训练,疲劳性腰痛
  • 发布时间:2014-01-04 10:44

  【摘要】目的:了解静力性运动对疲劳性腰痛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为大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坐位体前屈、转体试验和后屈体造桥等腰部指标的监测观察静力性运动对疲劳性腰痛的影响。结果:静力性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腰部机能,对疲劳性腰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静力性肌力训练;疲劳性腰痛

  1 研究目的

  目前,高校学生的疲劳性腰病发病率在迅速增加, 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运动是缓解治疗这一病症的最佳方法,但大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或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问题,很少或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以致体质下降明显,越来越恐惧大量的运动。静力性肌肉训练是人体采用相对静止的动作形式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通常用于康复训练的初期,运动量相对较小,由于其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开支较少,适合在校园内开展。因此,我们试图探索静力性运动对疲劳性腰痛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将静力性运动作为学生逐步接近运动、接受运动的过渡型运动形式。

  2 研究方法

  以5名在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名,女生4名,均有疲劳性腰痛的症状。静力性运动训练开始前一天和完成后一天均进行坐位体前屈、转体试验和后屈体造桥实验。静力性运动训练采用老师制定动作及指导,学生每天中午和晚上各进行30min的自主训练,动作的次数和间隔时间都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调整。每个人对自己每天的训练情况、活动情况、腰部感觉及处理措施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基本训练动作有猫式、飞燕式、三个方向的树式等瑜伽动作及其变形。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进行处理,以P<0.05作为有显著差异。

  3 研究结果

  3.1坐位体前屈测试

  五名受试对象中,三名同学有增长且有显著性,一名有增长但无显著性,一名零增长。

  3.2转体试验

  五名受试对象中,除一名同学左后、右前零增长,一名左前零增长,一名右前增长但无显著性外,其它各方向均有增长且有显著性。

  3.3后屈体造桥实验

  五名受试对象中,四名同学脐高-桥高的高度降低且有显著性,一名同学零增长,五名同学持续时间均有增长且有显著性。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腰椎的稳定依靠脊柱本身骨性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来维持,正常的腰椎有向前的生理曲度,它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增加腰椎抵抗纵向压缩载荷的能力,同时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对于保持并维护脊柱的平衡和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腰椎的这种生理前凸结构使骶骨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倾斜度——骶骨倾斜角。腰椎椎体纵向排列在倾斜的骶骨上,腰椎所承受的重力在骶骨的斜面上存在一个沿斜面向前下方的分力,随着骶骨倾斜角增加,腰椎沿斜面向前下滑的分力也就越大[2]。研究发现腰椎前凸与骶骨倾斜角有明显的相关性[3-4],骶骨倾斜角与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反映了腰椎在维持自身稳定时骨性结构的内在力学关系。

  很多高校学生长期的低头弯腰,坐姿不正确,使腰椎长时间处于向前屈的劳累状态,腰后肌处于强直状态,违背了腰椎前凸、胸椎后凸的生理曲线,腰椎力学结构产生紊乱[8]。当腰椎前凸减小时,腰椎前中柱抵抗载荷的能力减低、后柱负荷增加,而椎间盘和椎体承担着脊柱的主要载荷,此时应力重新分布,椎体和椎间盘原有的力学结构失衡,椎间盘与后方小关节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发生异常位移和应变,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及肌肉张力降低,功能失调,从而腰椎失稳,,增加发生腰痛风险[5]。另一方面,腰椎及周边肌肉的内在力学关系的破坏,使腰椎周围肌力发展不平衡,引起腰部慢性劳损,最终导致腰痛。适量静力训练增加骨骼肌线粒体体积、数目,从而提高参与肌细胞内物质氧化和形成ATP的能力[6],增强肌力和耐力。并且,在本研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训练、注重训练的均衡性,使腰椎各个方向的活动度和肌力不但有所提高,还基本达到平衡,腰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说明静力性肌力训练可通过改善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腰椎原有的力学平衡,使得脊柱力学载荷分布趋于正常,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这与目前认为肌肉系统是腰椎主动稳定系统的认识相一致[7]。

  本研究中各个测试中均有零增长和增长但无显著性差异现象,这可能与学生自主训练时对训练强度的把握存在差异有关,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使训练方式与瑜伽、普拉提等流行的运动方式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外,其指导方式、监督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以静力性肌力训练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可作为疲劳性腰痛的辅助治疗方法。

  [1]朱光运.腰腿痛发病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4,16(5):20.

  [2]金柏军,钱宇,徐国健等.下腰痛患者与腰椎前凸度及骶骨倾斜度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6):364.

  [3]郭金明,阿里木江.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0):577.

  [4]Tzn C,Yorulmaz I,Cinda A,etal. Low back pain and posture[J].Clin. Rheumatol,1999,18(4):308.

  [5]Kobayashi T,Takeda N,Atsuta Y,etal. Flattening of sagittal spinal curvature as a predictor of vertebral fracture[J]. Osteoporos Int,2008,19(1):65.

  [6]徐俊,严隽陶,张宏.静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87.

  [7]于俊龙,李雪萍,王大新,等.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3):34-36.

  [8]Handa N,Yamamoto H,Tani T.The effect of trunk muscle exercises in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f ag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2000;5(3):210-6.

  杨川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