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剖宫产手术,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 发布时间:2014-01-04 13:12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方法:抗凝及溶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对具备高危因素患者,预防抗凝治疗可以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产科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肢出现肿胀疼痛,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DVT会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现对我院3年来6例剖宫产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作一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共行剖宫产手术1321例,发生术后下肢DVT6例。发病年龄18-38岁。DVT发生在右下肢5例,左下肢1例;妊高症3例;前置胎盘2例;糖尿病1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12天,平均6.2天。患者体检可见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及压痛,患肢可见红斑,比健侧增粗约1.5~3.5cm,活动受限。Homans征阳性。部分病例可见浅静脉曲张。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静脉血管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约离床20~30cm。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病情解释工作。

  1.2.2 抗凝及溶栓治疗

  静脉滴注肝素60~100 U/kg,监测凝血时间。待病情缓解后静脉滴注尿激酶10~20万U,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日。口服阿司匹林50mg,每日3次,维持治疗6个月。

  1.2.3外科手术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切除术。

  1.3疗效判断

  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确定疗效标准。根据血栓的大小及有无情况分为治愈、有效、好转、无效。

  2 结果

  5例患者住院治疗一疗程后病情明显减轻,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随访6个月,痊愈。1例住院期间抗凝及溶栓治疗无效,进行血栓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

  3 讨论

  3.1DVT发生原因

  通常认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DVT的主要原因。[1]产妇妊娠期间,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剖宫产后卧床休息,静脉血流滞缓,都促进了产后发生DVT。如病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黏度,术后应用止血药及妊娠期本身均使血凝凝固性增高。

  3.2DVT的诊断

  临床对DVT的早期确诊,可以有效地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静脉造影是被公认的深静脉血栓(DVT)诊断“金标准”。[2]造影可见阻塞部位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以及静脉外形、轮廓是否正常、管腔是否通畅、有无异常分支和分布、交通静脉和隐股静脉瓣膜是否正常。一般的基层医院,也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确诊。[3]当超声显象示静脉管腔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不完全,可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压缩性,血管腔不能完全压缩提示血栓存在。本组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诊。[4]

  3.3DVT的防治

  孕妇孕期的合理保健,可以有效地预防DVT。在孕期,提醒孕妇合理安排营养,适当控制体重。[5]对妊娠期间血液粘稠度高的孕妇,重点加强饮食指导与合理治疗。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鼓励术后早期活动。这些预防性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对具备高危因素患者,孕期进行合理保健,术后进行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下肢DVT的发生。对已发生DVT的患者,早期诊断可以争取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67-7.

  [2]李秀丽,王英.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形成35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39(2)106-107.

  [3] 蒙秀林,张颖,马刚.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73-574.

  [4]周坚.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纤溶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82-1083.

  [5]张维娜,张俊如,李亚宁,苟元.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体位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32).

  魏秀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