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技校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性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一体化,专业教学,适用性
  • 发布时间:2014-08-08 14:20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剖析了传统技校专业教学方式在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不适应性,通过对“工学一体化”教学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在技工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中有着现实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专业教学 适用性

  一、现代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

  现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只是培养“如何操作”的能力,而是培养“如何工作”的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个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其不仅包括融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于一体的岗位专业能力,还包括除岗位专业之外的关键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基于良好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情感态度和职业精神等。专业岗位能力是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能力,关键能力则是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不同专业岗位时空变换所需要的职业发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

  二、传统技校教学方式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不适应性

  传统技校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功能,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育人,教学侧重于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技能与绩效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岗位要求,只强调学生对某一具体岗位技巧和操作流程的模仿再现。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课程在内容的设计编排上往往被某一具体工种或具体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所绑架,使课程在内容上趋于僵化单一,只注重各具体岗位的技能知识,而或缺职业的综合性知识;只注重各岗位实践的操作性知识,而或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的融合,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性、职业行动的复杂性、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的重要性和工作过程的不可或缺性。

  传统技校专业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成了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通过机械地重复、模仿以形成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技能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严重束缚着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构建,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教”,更不利于学生职业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传统技校教学模式所能培养的,只是能满足当前某一具体岗位操作技能要求的“工具人”,而非现代职业所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对现代企业来说,还只是半成品,不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岗位人才要求。

  三、“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技校专业教学中适用性

  “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是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学习,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一体。“工学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课程学习目标是培养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即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

  第二,“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其承载着开放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和技能。

  第三,“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有意识的行为,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使他们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的完成过程,通过“手脑并用”实现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和和经验的积累。

  第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评价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工学一体化”教学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帮助学生与真实工作世界建立起有意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主动地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去获取职业工作实践中相互关联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工学一体化”教学运用于技校专业教学,不仅符合学生专业学习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且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现代职教理念,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文/王志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