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在筵席中的体现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美,筵席,烹饪
  • 发布时间:2014-08-08 16:23

  摘要:美在筵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质地美、滋味美、形态美、色彩美、盛器美、意境美六个方面来讲美在筵席中所产生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美 筵席 烹饪

  美,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给人以吸引和诱惑的源泉。烹饪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烹饪艺术是如何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的时候,让我们首先从美说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美的话题最多的是书法、绘画、雕塑、工艺甚至是人体美,却很少谈到筵席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烹饪是科学、是艺术,属于文化范畴。作为烹调工艺的集中反映和饮食文明的表现形式,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筵席,理所当然的是艺术了。

  筵席是人们进行交际、庆祝、纪念等活动的桥梁,不仅让就餐者得到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要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筵席的美学。

  一、质地美

  大家知道,筵席内容一般包括冷菜、大菜、热菜、甜菜(包括甜汤)、点心五大类,有的还配备了一些水果。无论是冷菜还是热菜,都要讲究营养价值,合乎卫生要求,讲究熟嫩脆烂的火候程度和质感(食物的质感即口感,通常可以用焦、酥、脆、松、滑、嫩、爽、软、硬、韧、糯、烂、绵等表示)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率,从而促进人类的智力、体力的发展。

  在菜肴质与量的配合上,还要遵循“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配菜原则,考虑时间、地点、客人需求等因素。在了解筵席规格的情况下,决定菜肴的数量多少、原料的高低贵贱、取料的精细程度以及主辅料的搭配。在菜肴外在感观的配合上,要利用原料刀法、烹制、味型、菜式的相互调配,即将不同质地的原料组配在一起,使菜肴的质地有脆有嫩,口感丰富。给人以一种质感反差的口感享受。如“宫保鸡丁”:鸡丁软嫩。油炸花生米酥脆,质地反差极大。在炖、焖、烧、扒等长时间的加热烹调方法制作菜肴中,主、辅料软硬相配的情况经常碰到,通过菜肴口感差异,使菜肴的脆、嫩、软烂、酥、滑等多种口感风味得到体现。

  二、滋味美

  味是某种物质刺激舌头上的味蕾所引起的感觉,也就是滋味,如肉香、鱼香、菜香、蔬香、谷香、酒香、糟香、腊香、清香、醇香等。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讲,在人的舌面的不同部位,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食物的滋味大体可分为基本味和复合本味两大类。善于调味是我国烹饪的一大特色,而调味在烹调技术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决定菜肴风味质量的关键,是衡量厨师技艺水平的重要标准。

  1.本味之美

  《随园食单》中有“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之说,这是强调“要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呈一味”的本味美,如大煮干丝,金鱼鲜鱿等。

  2.调味之美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这是强调“五味调和百味香”的调和之美,如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奶汤蒲菜、清汤燕窝等。

  3.适口之美

  《遵生八笺·饮服食笺》中记载:“宋太宗问苏易简:‘食品何物最珍?’对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宋代的林洪在《山家洪清》中讲:“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另外还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这是说的适口之类。

  4.适时之美

  《随园食单》:“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周礼·天官》中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是强调季节调味。孔子曾讲:“不时不食。”这是把饮食调和与人体、天地、四时等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以适应自然。可以说,这是中国人饮食的奥秘之所在。

  三、形态美

  形就是讲究刀工和装盘技术。原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性质是千差万别的,单一主料制成的菜肴固然不少,如糖醋鲤鱼、拔丝山药、清炒绿豆芽、炒土豆丝等,但是绝大多数菜肴却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料组合而成的,如海米拌黄瓜、栗子烧白菜、宫保鸡丁、辣子鸡等。为了保证原料受热均匀,成熟度一致,在对原料进行刀工处理时就必须讲究大小、粗细、厚薄一致。为使原料形态美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主辅料的形态要求统一,即块配块,片配片,丝配丝等,但要求突出主料,以免喧宾夺主。

  二是主辅料的性质要相近,“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随园食单》)。

  三是对于腰、肚、胗、鱿鱼等原料,可以用剞刀法,将原料制成多种美观的形态。如猪腰可剞成麦穗、蓑衣、荔枝、兰花、麻花、梳子、礼连环、寿字、竹节、凤尾、核桃等形状;鸡肫可剞成菊花、螺丝等形状;整鱼可剞成牡丹、柳叶、一字、斜双十字、多十字、波浪、海鸥、兰花等形状,从而使原料的形态美观。

  装盘技术亦很重要,它是菜肴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形态,恰当选用装盘方法,如盛入法,倒入法,拖入法等,并注意菜肴的图案美。

  冷盘可拼成双拼、三拼、四拼及孔雀开屏、凤凰展翅、蝴蝶、花篮、喜鹊登梅、雄鸡报晓、飞燕迎春等花拼。

  热菜可制成菊花鱼、棒子鱼、葡萄鱼、松鼠鱼、龙舟鱼、绣球金鱼、脯酥全鱼、霸王别姬、鸳鸯戏水、琵琶大虾、蝴蝶海参、百燕归巢等。

  围边、点缀,根据某一菜肴的原料、形态、色泽、菜名而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如用黄瓜制成凤眼花、山墙花、蝶舞、凤尾、振翅、红水仙、篱花、寿桃、荷叶、苹果等;用西红柿可制成蟹形花、莲花、大红花、金鱼吐球、仙桃、大红灯笼;用鹌鹑蛋可制成玉兔、日月明、孔雀胆;用萝卜可制成红玫瑰、月季花、秋菊金蟹、牡丹花、飞鸽等。

  四、色彩美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是对外界万物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是内脏器官对刺激的反映。

  再有视觉,赤、橙、黄、绿、青、蓝、紫以不同的波长作用于眼睛,产生了各种颜色的感觉,不同的颜色能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夏天,当看到食物里的红辣椒,可能会使你额头冒汗,而冬天,你看见它却会感觉到温暖,就是这个道理。色泽搭配合理,也就是说主料和辅料,料与汁及装饰物的色泽配合好,能促进人的食欲,且能给人以美感。具体用色方法如下。

  1.用原料本身固有的颜色

  如红色(红椒、西红柿、胡萝卜、红樱桃、番茄酱、西瓜瓤等)、绿色(青椒、嫩黄瓜等)。

  2.使用色素

  为菜肴的颜色增光添彩。常用的色素有天然色素(如红油、虫胶色素、姜黄、酱色等)和人工合成色素(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靛蓝等),使用人工合成色素需十分谨慎,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烹调中,要注意色彩的对比调和,即使菜肴色彩缤纷,又不杂乱无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盛器美

  器就是盛装菜肴的器皿,它就像西施头上戴的一朵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试想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那么,有谁还会承认她是个美人呢?同样,一份菜肴如果放在既破烂不堪又肮脏的盛器里,这份菜即使是用山珍海味做成的,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动箸。反过来,精美的盛器,如盆形鸭池,衬托着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神仙鸭子,犹如牡丹绿叶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由上可以看出,选择好的器皿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器皿的大小、色泽、质地、形状应与菜肴的数量、色彩、质量、形态相配合。比如,盛放食物的器皿是红、橙、黄之类的暖色,那就会使人觉得比较开胃,人会吃得比实际需要的多一点;反之,如用白色、蓝色或浅绿色的器皿,则会使人产生一种饱满感,人会吃得少一些。

  六、意境美

  中国筵席中的菜点,不仅可以使人一饱口福,而且可以使人在情感上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菜名美

  中国菜肴的命名十分注重意境之美。有实的、有虚的,有虚实并举的,有夸张的、比喻的、隐喻的,有人名、产地组配的,有谐音的等等。如油爆海螺、霸王别姬、八宝全鸡、三丝鱼卷、二龙戏珠、小鸟虾、梅雪争春等。

  2.寓意美

  有些菜名常用比喻、祝愿、饮食情趣等手法来表现人们的饮食情感。如连年有余,借“鱼”之音,寓“有余”之意。“一品寿桃”取其“麻姑献寿”之意,观其形,大肥鲜桃,覆盖红色寿字,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品其味,沙甜爽口,沁心入脾;会其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孔府寿宴中作为首献之珍登席。“三元鱼丸”借古代科举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这三元之意,祝愿人们步步高升等等。

  3.典故美

  有些菜点取自典故,这些典故有些是真实的故事,有些是美丽的传说。如宫门献鱼(原名“腹花鱼”),此菜出自康熙年间,据传清康熙1670年南下暗访民情,有一天他来到“宫门岭”,此岭下有个天然大洞,洞宽丈余,形如宫门,宫门外有一小酒店。康熙觉得肚子有些饿,就到小酒店吃饭。他要了一条鱼一斤酒.这条鱼太好吃了,不一会儿他就吃完了。接着他又要了一条。康熙问店小二:“此菜何名?”“腹花鱼”,店小二道。康熙觉得这名太俗,就改了个名,叫“宫门献鱼”,遂得名。再如一帆风顺,取自李白的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寄托人们一个吉祥的祝福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筵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筵席不仅让人吃饱吃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美的享受,从而真正发挥筵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根.烹饪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旭晓.美学基础[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文/金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