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钳工教学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钳工,技能教学,一体化
  • 发布时间:2014-08-08 15:23

  摘要:钳工不仅要达到很高的技能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钳工这个工种既需要技术,又需要体力,所以要学好和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要想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呢?本文总结了几个方面的有效做法,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钳工 技能教学 一体化教学

  钳工在机械加工行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钳工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因其应用广泛而得到了“万能钳工”的美誉。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要学好钳工技能不仅要达到很高的实操水平,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那么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笔者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树立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学生素质与普通中学生无法相比。一些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上不下去了,家长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将来才把学生送到中职院校学习技术。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知识基础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钳工技能,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刚来到学校时就给他们讲述钳工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了钳工技能实习的重要性,学生自己心中真正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技能,学生才会认真地自主学习钳工技能。

  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习惯,提高机械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在机械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件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对于某些工件来说,如果加工次序颠倒,即使加工技能再好,也无法达到工件的技术要求。一些学生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在上实习课时,总是习惯于老师把工件的加工工艺讲述之后埋头就干,到最后还是不会自己编写工件的加工工艺。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习惯,提高他们机械加工工艺分析的能力。

  因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老师要针对工件图纸要求,进行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机械加工工艺分析中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和自主动脑的习惯。随着实习的逐步深入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再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工艺,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先行分析讨论,再由老师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分析的能力。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虽然由同一位老师授课,但是学生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脑子灵活,接受能力强,学习快;有的学生脑子转得慢,领悟得也就慢,学习就慢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采取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指导。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抓住重点,对共性的问题把学生临时集中起来进一步讲解或演示,进行集体指导。对个性问题则需进行个别指导。

  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钳工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一周理论课、一周实习课交替进行。理论周时由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理论,实习周时由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工厂指导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上理论课时,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上实习课时,学生把先讲的理论知识给忘了,不能很好地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也就是理论课与实习课同时上。这就要求“一体化教师”应该是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即老师不仅要具备讲授专业理论课的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授课时根据实践课题进行教学,重新安排教材的讲授顺序,在实践课题的设置上既照顾到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既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

  总之,提高钳工技能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实习指导老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以上只是本人在钳工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同行指正。

  文/王帅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