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地理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
  • 发布时间:2014-08-08 16:23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地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素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 社会实践 活动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为了很好地落实这项要求,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老师组织或提议开展社会活动课是重要方法

  1.观察、观测性的社会活动

  观察、观测性的社会活动的作用如下。一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地理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的培养。二是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细心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实现地理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观察、观测中,老师一是要精心组织策划活动方案,切实保证活动质量,使每个学生地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二是老师不能过分地强调观察、观测的方式、方法,要让每个学生从个人的爱好出发独立地完成观察任务,彻底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少给限制,发扬民主,强调个性化。

  2.调查性的社会活动

  调查性的社会活动调查的内容和目的在乡情方面,可以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在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有区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学生可以收集报刊上的内容,也可以深入了解分析身边发生的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问题等,以便在调查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调查中应激发学生的调查热情,老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事先拟定几个调查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拟题目。只要学生感兴趣、愿意调查就达到了自我实践、关心家乡发展的目的。但切忌题目过大、调查过难,影响学生调查的积极性。

  3.研究性的社会活动

  研究性的社会活动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这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限于课本中成熟的科学结论或现成的地理资料,而是由鲜活的地理事实构成的一个个研究专题。这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学习对象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使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素质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

  研究中一般遵循的步骤:一是由老师介绍地理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性活动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二是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课题;三是收集整理资料并分析研究;四是撰写论文;五是评价交流。

  在研究中,老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进步,增强自信。

  二、家庭生活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吃、穿、住、行到休息、娱乐等等,每一项活动中都有许多地理素质方面的体现。家庭生活及家庭组织的外出活动,是学生社会活动中地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只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你该怎么做呢?”“回家怎么做呢?”等等,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家以后就能自觉实践和体验。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就学生的实践给予总结和评价,那么学生的地理素质将逐渐得以提高。

  比如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老师启发:面对全球缺水问题,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办?很多学生以前回家洗脸、洗脚、洗东西往往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无限量地只管冲洗。现在经过学习,有许多学生不仅自己知道了节约用水,甚至还监督家人节水,并且设计了科学合理的用水链,如洗菜水→浇花或冲厕所,洗衣水→擦地或冲厕所。

  讲魏格纳与“大陆漂移”时,老师启发: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观察地图,竟然诞生了“大陆漂移”假说。我们能不能天天看看地图,把祖国各地、世界各地装在心中呢?许多学生去书店买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等挂在床前或写字台前时不时地看上几眼,结果很快把祖国各地、世界各地装在了心中,甚至有些学生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是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内化的表现。

  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老师启发: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如果人人吃穿住行都讲消费,那么子孙后代还有资源可用吗?以往有些学生盲目追求时髦和高消费,学习后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节俭,觉得“只要能穿能用就行”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被学生接受了。这是思想品德、知识、素质内化的表现。

  总之,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地理素质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课堂知识在课外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观察,在家里或社会中反复实践和体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王林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