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学一体化为核心构建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 发布时间:2014-08-08 15:07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学习效果不佳,利用工学一体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工学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又离不开校企的紧密合作,本文提出必须以工学一体化为核心构建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校企合作 模式

  一、突破传统教学,实现工学一体化

  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学理论再校内实习,然后再下企业。这样理论和实习不能很好地结合,实习内容和企业用工所需技能不能很好地吻合。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时,不感兴趣,参与度很低,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校实习时,以老师讲解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思考、创造,成就感低。最终导致出现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工学一体化的本质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企业工作的内容一致,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直接可以移植到企业中去。工学一体化除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外,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按照学习活动内容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工艺方案,自己加工,自己检测,自己评价,整个过程都由学习小组来完成。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非常有成就感,这样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学下去。由于工学一体化的实质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因此设计学习活动必须和工厂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致,这就要求建立与工学一体化相适应的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二、以工学一体化为核心,构建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一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优势,学校主要教理论和职业素养、安全等知识,企业以本企业的产品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拥有解决该企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由于德国企业发展成熟,产品相对固定、经济实力强,因此企业对于高损耗的实习可以承受;而且德国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在税率上有一定的优惠,所以德国企业都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时间短,经济实力不是很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产品变化大、工期短,很难安排专门的设备和工程师来培训学生,且学生刚实习时废品率较高,企业难以承受。借鉴德国“双元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工学一体化为核心的现代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

  1.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导

  校企合作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兼顾一部分企业。这种合作模式是一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的需求设置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出厂地、设备、师资、教材;合作企业出软件、一小部分设备、企业产品样品和图样及少量资金,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学习活动。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一是学生就业面较宽,可以在某一类企业就业,就业较灵活;二是企业可以培养潜在的客户,在学校做招生宣传的同时间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实现共赢。这种合作的缺点是学校投资较大、负担重,学校建设力量有限,不能使所有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2.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导

  学校引进对口企业,一般选择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保证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的前瞻性,同时每年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对口实习及工作。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师资,企业负责提供设备、产品原料、图样、技术。学习活动完全按照该企业特性进行设置,从确立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到工作页编写,均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车间的布置、车间标语甚至连工作服,也可以参照企业的标准进行规划;教师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工程师定期到学校培训教师,技能较强的内容或由企业工程师直接给学生授课;企业对学生订单式培养。这种方式类似于德国“双元制”,学生先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及岗位,然后再接受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同之处是,德国将技能较强的实训内容放在了企业。而这种合作模式是将实训放在学校,可以随时接受更多的学生参观及实习,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这种合作模式对企业也非常有利,可以作为企业技术交流和宣传的平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培养后备力量。

  文/党志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