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新时期的实践性技能人才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和谐发展
  • 发布时间:2014-08-08 14:40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同时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职业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如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校模板式教学的矛盾,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等。

  关键词:新时期 人才培养 市场需求 和谐发展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发展为根本,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培养出实践性强的技能人才是技工类院校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笔者在技工类院校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贯彻国家方针,提高意识觉悟

  在新时期,培养一流的技工人才,就是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技工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社会理念,以人为本,贴近社会需求,通过技能教育、意识培养、能力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建设性人才。千里马也需要伯乐来发掘,教师只有提升了自己的修养,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人才,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千里马。唐代的韩愈在《杂说》里言: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珍惜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的传承者,不能误人子弟,要时刻保持警醒,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用更高的奋斗目标来提醒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立稳脚跟,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坚持贴近市场需求

  教育成败的评价不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学生,更不在于教师制订出了多么完美的教学规划,在于有多少的学生被社会所肯定,又有多少学生通过努力改变了社会。技工院校的教师要致力于技工教育的研究,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制定出符合市场的教育教学方针。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企业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技能人才的输送者和培养者,我们应该紧跟市场的变化,深入一线调研,掌握一手实践知识,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贯彻新的理论和理念,从而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实际差距,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三、优化实习策略,加强就业训练

  技工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就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在不断更新,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革。新岗位要求学生吃得住苦,顶得住岗。生活是最好的人生课程。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会终生学习的理念。新时期,进入企业见习并不是学生实习的最佳方法。因为校外实习的质量无法保障,在专业和技能培养上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提升。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进行校内情景化教学,通过校内实习,实现工学的一体化、理实的一体化、实习专业和工作岗位的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拉近了学校学习和企业生产的距离,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顶岗,从而实现教学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社会生活极大改善,生活条件好了,吃苦的能力就弱了。社会弊端的显现使得年轻一代的学生就业意识淡漠,缺乏就业的动力,没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立德立人,和谐发展

  技工学校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还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发展。新时代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能,而且还要高度发展精神修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奠基者。学校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德育培养。通过入校的军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通过日常的规范管理,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劳动培养,让学生学会吃苦耐劳;通过专业训练,让学生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懂得爱家、爱学校,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教师是学生和谐发展的指路明灯。要点亮学生人生前进的道路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觉悟,形成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

  文/于锟 曲正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