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文献综述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经济发展,转型,综述
  • 发布时间:2014-06-23 12:40

  【摘要】自“经济发展方式”一词被提出后,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指标体系、成功模式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角度归纳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从而为后来者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转型 综述

  自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以后,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逄锦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2010)[1]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贺立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2011)[2]概括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生态耦合方式、经济分享方式这三个层次。鲍健强等人在《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2008)[3]则从发展模式出发,强调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从以上学者观点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群量”的概念,包括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有一些学者对测算经济发展方式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例如朱启荣在《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2011)[4]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一个评价经济发展方式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1990~2009年各年的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指数。并考察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具有负面作用,而进口贸易对其具有正面影响。沈露莹在《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2010)[5]中则为了研究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构建了一套既有指标和创新指标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了上海2000~2008年间的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例如服务经济明显滞后、金融功能亟待加强、创新人才极度短缺、就业问题不容乐观等。

  但我们怎样才能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例如洪银兴在《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2010)[6]中指出目前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关键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主要就是要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即由追求GDP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科技进步路径的转型,即由跟随转向引领,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路径转型;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即由原来的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战略转型。陈菲琼和王寅在《技术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韩工业部门的实证比较》(2011)[7]中用全要素增长率(TFP)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深入探讨了技术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结论显示: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互相促进。除了对我国的研究,也有些学者对别国成功转型进行了研究,陈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与启示》(2011)[8]中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人力资源作用以及发挥政府职能主导作用。曾铮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分析》(2011)[9]则分析了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台湾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经验,得出四条基本启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四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然而,一部分研究者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出一些担忧,刘富华在《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2009)[10]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逐渐开放,基尼系数也随之不断增大,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不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张卓元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在哪里》(2010)[11]中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三方面难点:一是它同追求经济的短期高速增长是有矛盾的;二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难启动;三是政策调整阻力重重。简新华和李延东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2010)[12]中提出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很多年,但是转型至今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一是技术、劳动力素质、资本、管理等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二是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发展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三是市场机制、企业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缺陷的主要约束;四是受到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度、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

  从上述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群量”的概念,那该用哪些方面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呢,这就成为了一个难点。因此上述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具体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逄锦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N].光明日报,2010,2(23).

  [2]贺立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2)91-93.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4]朱启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6),33-38.

  [5]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10(6),74-84.

  [6]洪银兴.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0(12),25-28.

  [7]陈菲琼,王寅.技术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韩工业部门的实证比较[J].科学学研究,2011(2),198-205.

  [8]陈清.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与启示[J].亚太经济,2011(1),38-40.

  [9]曾铮.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6),48-55.

  [10]刘富华.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9),21-27.

  [11]张卓元.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在哪里[J].经济纵横,2010(6),11-12.

  [12]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67-73.

  作者简介:尤萌萌(1988-),男,江苏南通人,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尤萌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