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基层行推进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难点及建议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基层,绩效审计,难点
  • 发布时间:2014-06-24 08:20

  推进绩效审计,是近两年来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的重点,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对领导干部开展履职离任审计,对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确认和评价,是基层行积极探索内审转型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也是目前基层央行内审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在内审工作中对绩效审计进行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就如何有效推动绩效审计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一、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特点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对一个组织的活动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地独立检查、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决策提供信息的活动,绩效审计又称“3E”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审计方式,受托责任更深层次的考核方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二、人民银行基层行推进绩效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绩效审计就无法正常、规范、有序开展,衡量绩效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设计的《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县市支行履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操作表》为例,共设定了5类22项82个具体指标,但指标设定的针对性不强。一是具体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可量化,有的不能量化,如领导“班子建设项目”指标可以有数据可查,而制度建设中“覆盖率、合规率、及时修订率”评价指标无法量化指。二是考评指标权重内容不全。有的是全行性考核指标、有的是部门考核指标,未设定部门指标占全行性同类指标考核的权重,无法准确进行综合评分。如“业务差错率”,会计、国库等部门上级行均有业务差错率控制考核指标,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操作表中未设定各部门在全行性差错率指标中所占的权重。三是指标设定的层级内容划分模糊,业绩考核公平性不能充分体现。如“年度工作业绩情况”项目五项指标中,未分层级设定考核指标,具体指标考核层次不同,业绩的“含金量”不同。如“上级行表彰次数”指标中,获总行级荣誉、获分行省荣誉、获中支级荣誉,指标业绩的“含金量”不同,没有可比性。四是未设定每项具体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没有行之有效的“参照物或基准”作为评价参考依据和评分标准进行对比,判定变化情况、评定绩效的高低,主要依靠的职业判断,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合理性,评价结果具有随意性,违背了绩效审计的目的。

  (二)缺乏有效的审计评价方法

  一是取证手段落后。由于绩效审计需要更多地关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但是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取证手段和方法落后,依旧是传统的现场手工操作为主,不能满足于绩效审计的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满足审计评价的需要,可能导致审计结论有失公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审计方法滞后。对于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指标大多需要通过采用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形式多样的审计方法来评价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获取审计对象有关大量的业务和管理数据,但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大多停留在以现场手工审计为主,审计人员无法在短暂的审计工作日获得有效的数据,对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定性和主观为主,没有说服力。

  (三)缺乏有效的审计工作机制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是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和管理进行监督、评价,而目前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下的内审体制,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开展同级绩效审计条件不成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和潜在的隐患。

  (四)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层次高、难度大,不尽需要掌握会计、审计及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还要掌握数理统计等方式方法。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复合性、综合性的人才较少,相当一部分内审人员是来自于业务一线部门的老同志,虽然具有一定的实际业务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偏大,思维方式单一、理论与分析水平较低,加之对绩效审计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不足,大多对绩效审计认知甚少,具体如何操作心中无底,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推进人民银行基层行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绩效审计操作规范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

  (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一是根据基层人民银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业务重点和风险点,按照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分层次、分部门合理设定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权重。二是完善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应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设计相应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使指标具体、明确、可操性强。统一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和尺度,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提供依据。

  (三)优化绩效审计评价方式

  一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人行作为非盈利机构,没有明显的业绩数量特征,不能简单地通过数值计算和比较来进行评价。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既要采用量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又要采用非量化指标进行定性描述与评价,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二是现场调查访谈法。沿用一些传统审计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面谈、座谈会、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审计对象履行职责情况和业绩情况。三是采用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进行具体审计时,可采取一些内网平台信息、业务核算系统、业务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实行资源共享,对审计对象绩效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四是采用绩效考核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准确地对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其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参考。

  四、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优化内审队伍,实行内审人员结构多元化,建立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满足绩效审计业务开展的需要。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拓宽审计人员工作思路,提高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

  作者简介:周春艳(196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毕业于湘潭大学,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文/周春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