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同步 延伸教材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根据叶老的这一教导,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1 以训练“双基”入手,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1 遣词造句的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准确运用词语,写通顺的句子。

  利用词语造句,注重进行一词多句的练习,形式可以是口头造句,也可以是书面造句,训练学生准确、多角度地表达的能力,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飞机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要求用“欢腾”一词造句,首先让学生读句准确理解词义,再启发他们思考文中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的?从而让他们将“欢腾”与“热闹”联系起来,拓宽范围,作一下点拨,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最后口头造句,效果不错。

  1.2 摘抄练习

  引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语段,让他们在摘抄中得到写作材料的积累。例如《雨中》一文中“撒苹果”的片段写得生动形象,既用了几个连续的动作词语“蹦着跳着”、“蹦到”、“跳到”,又用了许多叠词“急匆匆”、“红喷喷”、“滴溜溜”、湿漉漉“等。在教学时,我有意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句,不仅使他们读学品评词句,还能在习作中练遣词造句。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变成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2 读中学仿,仿中学写

  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从低年级过度到中年级的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还比较差,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地辅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1 “读中学仿”

  首先是“读”,叶老早就提倡要养成读书习惯,他说:“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学生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合。”这里所说“心力”就是思索,读书要思索。叶老这一思想强调了学生自学,掌握读书方法,运用自己的心力去思考,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其次是“仿”,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读书又如何转化为写作呢?由读到写是个复杂的过程。传统方法强调多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通过读的吸收剂量自然转化到写作表达上。这样当然是费时的,由读到写有个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抓住“仿”这一环节。对儿童来讲模仿就是学习,儿童学话就是从成人讲话中模仿的。

  2.2 “仿中学写”

  模仿是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独立作文前的准备。但不能停留在仿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经验和记累,在引导学生仿写过程中,应形成“以仿为主--迁移为主--创新为主”的三个阶段,应形成由“读--仿”,由“仿--写”的过程模式。这样才能减少学写的盲目性,而且又加快了由读到写的转化过程。例如教学《校园交响曲》一文时,就让学生在读中学仿,仿中学写,让他们去写《我们的教室》、《我的小天地》、《可爱的家园》等,一次又一次小练笔,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复练习,收效很好。

  3 读写结合,延伸教材

  为了让教材得以真正延伸,为了让学生得以巩固,拓宽视野,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我结合运用辅助训练,根据教材“写日记”,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可以进行如下环节:1.让学生明白读写目标,了解日记的格式,理解日记的内容并学其方法,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2.进行比较阅读。分小组相互阅读,交流读懂了什么,还要比较,学其所长。3.从读学写。“读一读”还需“想一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思中有读,熟读精思,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4.作前准备。这个环节分为“准备练习题目”和“习作题目”两步。这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使学生“读中学仿,仿中学写”得以落实开阔眼界,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指导学生读写,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好的范例,又要在辅助训练中得以延伸补充,而这关键是要在读写结合上做文章,认真挖掘出教材的写作素材,以读写训练为途径,使学生真正达到“自能作文”,“自会作文”的目的。

  黄绪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