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创新性教学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创新素质是当代中学生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提高创新素质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兴趣

  创新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痛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如同找到了成才的敲门转和铺路石。古代教育家和一些哲人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时时要有,“恒心”、有“志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教学效应。

  创设问题情境,应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同时又受到科学研究方法,价值观的熏陶。一般来说,学生参与度越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习效果也越好。我在上“基因突变”一节时,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出于兴奋状态。展示四张图片,告诉学生这是学校附近一位农民养的四头成年牛,其中一头牛是短腿,引起学生好奇,设问,在四头成年牛中为什么有一头是短腿?要了解其中奥秘,通过本节课“基因突变”的学习来揭开这个谜底。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结果学生自学后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问题。如在生物体内当体细胞发生突变或生殖细胞发生突变时,哪种情况更容易传给下一代。当植物茎发生芽变时,若要将这种芽变保存下来怎么办?这时可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与学生交流。课堂气氛浓厚,思维活跃,学生兴致勃勃。可见教师营造一种融恰,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质疑、释疑,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

  2 找准学生思维的切入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创新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病分析,既是教学中的难点,又是高考的一个基点,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兴趣格外浓厚,又颇感茫然,此时如果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引起“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良好效果。掀起学生脑海中阵阵涟漪。某对夫妇的肤色,色觉正常,却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男孩,请你预计他们再生一个仍然有病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问题怎样解决?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及时点拨质疑,让学生思考一下题干中“有病的孩子”蕴含什么样的信息,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想法有以下几种1:有病就是有白化病或色盲病。2:有病就是既白化又色盲。3:白化病、色盲病,既白化又色盲都是有病。这样学生的意见可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兴趣十足地获得了准确的信息,拿到了解题的金钥匙。那么,怎样才能预计他们再生一个有病孩子的可能性的大小呢?这样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学生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便得出两种解题方法:l:根据题意先推出其父母的基因型,再画出遗传图解进行计算。2:推出其父母基因型后,根据遗传图解先计算出正常的可能性,用1减去正常的可能性既得出有病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暴露出来,让学生通过研究,经历了一波三折磨难之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合作中求得发展,求得创新

  在当今竞争欲演欲烈的社会里,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合作,因为没有合作人们将一事无成。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地,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尊重与共处,既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何乐而不为。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我围绕考纲,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有梯度的疑点,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展示的问题,在充分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收集有用信息,集中思考,发表见解,提出质疑,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寻找答案。最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此探究过程中,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也至关重要,教师应融入学生之中,要敢于跨过师生间不可愈越的鸿沟,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而得到答案后,接着再追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答案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问题是否最合适?想想看能否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解决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防止学生跌入误区,而且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其他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及窍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瞄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观察是进行探究实验的一项基本活动,科学的观察是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测,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点,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捕捉鼠妇,学生在动手捕捉的过程中,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带着疑虑和问题来上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记时,有人负责观察并数数。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既然光影响鼠妇的生活,那么土壤的干湿是否也影响鼠妇的生活呢?接下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观察活动并分析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样教师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如: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我班学生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也使得实验材料廉价易得。因此,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勇于创新

  《标准》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他们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涂片、切片,自己独立捕捉鼠妇、蚯蚓、蚂蚁并观察其结构或行为。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6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虽然不能让一个人各方面都具有创新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从而发挥其创新才能。当代中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一项科研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有广泛的兴趣,这就说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是学校在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在生物教学中,我注意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生物兴趣活动小组,通过有计划的小组活动,保持学生探索兴趣,并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县的生物知识竞赛,及奥林匹克竞赛,搭建个性发展平台,对获奖学生大力表扬,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创新中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既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创新性生物教学途径还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通过以上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抓住一切机会,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开思维的闸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自强.生物课程论,2006,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伯黍.教育心理学,200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贾凤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