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知识、练技能,学交往,学做人,求创造。

  【关键词】学习语文 自主能力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有人曾统计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所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需要走出学校以后不断地自学获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具有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语文是百科之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学好语文乃至学好其它学科至关重要。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探索知识,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以前便先去把铁打热……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借助课件展示--老师漂亮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让学生对比,直击课文内容:“孩子们,谁的住宅大?漂亮?”生:“老师的漂亮。”师:“对,可老师的住宅一点也不出名呢,出名的却是蟋蟀的住宅。老师还真有点不服气呢,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蟋蟀的住宅,看看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吗?”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就顺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中,我一直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知道蟋蟀住宅出名的这个结果,再寻求出名的原因。这样,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在课中,我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介绍自己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小蜜蜂采访蟋蟀介绍蟋蟀住宅的挖掘,并让部分学生扮演蟋蟀售房部的经理出售楼房,向客户(另一部分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这节课,也突出了自主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愈来愈浓,真正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2 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清生字,参照注解及其它工具书了解词义,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有关作者简介,结合预习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彻底扫清课堂学习的各种障碍。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学,自己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可以按下面四步操作: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画出重点词、句,了解基本内容;思(明确学习目的);写(记录疑难问题);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去解决问题。

  通过上面四步导学,让学生明白如何入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讲解部分,有意识增设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的、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后面的集体讨论和教师讲解做好充分准备。经过培养训练,学生自控力得以锻炼提高,并通过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进而提出许多有创见性的认识。

  3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也是一篇教会学生自学写景文章的好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同样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大段,分四步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海滨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海滨的特点。抓住特点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海滨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词语进行品析。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这段之后我让学生总结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即:初读、分析层次;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体会感情。掌握了学法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大段,并要求学生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学中去。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之一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学习活动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一旦学生从学习参与中,特别是从思维活动的参与中,真切地体会和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及它们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学习兴趣便会增强。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种“少教”“多学”的好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讲能做的,均由学生去讲去做,教师发挥“激趣、设疑、调控”等主导作用,使学生不断在语言能力训练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罗畅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