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数学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从心理学实验表明来看,学生在不同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与教学互动,他们的思维敏捷、记忆力较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心里活动,恰当应用心理规律,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积极的状态下,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 兴趣是最佳的学习动机

  如果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常常会扼杀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兴趣是最佳的老师,是认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动机则是能力形成的心理活动,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只有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自觉地实现自己学习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抓住这一规律,找到较好的方法,将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迁移是学习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以其所知,喻其不只,使其知之”,而教育心理学则称“迁移”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难题是离不开原来知识经验的总结。因此,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条件。

  3 “需要”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产生于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人的需要之中,如果个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之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心思为之奋斗,因此,“需要”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学会并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求知情境,把教育教学内容变成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起来,使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

  4 自尊是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

  前人曾这样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和动力,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能源,是最高尚,最纯洁的心理品质”.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努力学习,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5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次成功的体验,便会激起无限追求的意念和力量。成功是一切努力的精神支柱,成功自然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老师应努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成功喜悦中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更加努力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成功中找到自我,增强信心,为学习的目标努力奋斗。

  总之,数学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否,不是随意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靠我们认真的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充分地跟心理规律有机的统一,才能将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罗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