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趋于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创设区域活动时,各区域的创设不再只是一种背景,而是将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物化。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区域材料的投放要与幼儿的兴趣发展相一致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彩,符合幼儿的兴趣发展。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我们会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使之能够被幼儿喜欢,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让他们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完成。如:我们在开展“科学放大镜”这一主题活动中,放大镜、万花筒对于幼儿来说既神秘又有吸引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放大镜、平面镜等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制作了一些万花筒,我们将幼儿带来的放大镜及制作的万花筒投放到区域中,这样,一个主题区域就形成了,由于幼儿参与了区域的创设,所以兴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主题区自然而然形成了。

  2 区域材料的投放要与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相对应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中班、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另外,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3 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应体现层层递进的原则

  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较强的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以吸引幼儿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发展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使每个幼儿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在“春夏秋冬”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根据季节特征找出相应的季节画面,能力差的幼儿根据画面区分春夏秋冬,能力强的幼儿根据认识的字进行区分。这样的分层次活动,尊重幼儿发展特点,满足不同发展需要的孩子,能使他们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乐学、会学,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 区域活动材料要不断调整、更新

  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推动主题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如在“落叶飘飘”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树叶、画有秋天植物的轮廓图、水粉颜料、毛笔等。刚开始,幼儿对印树叶很感兴趣,涂上颜料拓印在纸上,再贴上各种画好的水果,后来他们的兴趣逐渐减弱,该区的幼儿也越来越少。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我们投放了新的活动材料:小材料筐、皱纹纸、胶棒、报纸、毛线等,幼儿对新材料产生了兴趣,有的用蜡笔描画树叶,有的用皱纹纸粘贴,有的把毛线剪碎粘贴成秋天的花。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用树叶粘贴、添画出了富有童趣的动物、人物、房子等各种画面。

  区域环境是幼儿自我展示的平台、想象与创造的天地,合理的区域环境创设是发挥环境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环境和活动材料,创设孩子与活动材料能相融合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张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