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习作研讨课的“活”思考

  • 来源:中国双语教育
  • 关键字:研讨课,篮球赛,课堂
  • 发布时间:2015-07-10 08:59

  一 问题的缘起

  问题源于我校一节习作研讨课,一位教师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习作。课前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班级“篮球赛”,然后在课堂上安排了以难忘的“篮球比赛”为内容的习作教学。课堂十分活跃,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似乎还徜徉在紧张激烈的气氛当中。但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却让听课者倍感失落:要么平淡无味,要么凭空捏造、毫无真情实感。这次比赛是学生亲身体验,但写不出个人的真实、独特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课后,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1 意愿缺位。

  很多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份苦差,没体会到作文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也不习惯把自己的心声通过文笔记录下来。因而,写作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要求”,而不是“内需”,甚至有点“压迫”。对于打篮球,学生固然喜欢,但对于“篮球比赛”为内容的习作训练,学生则不感兴趣,他们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需要,所以,写作文就只会应付形式,草草了事。

  2 内容缺位。

  虽然这次篮球比赛发生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但教者却定题为“难忘的篮球赛”,学生面对这种“指定的题材”,写作思维受到禁锢,脑子里尽在寻找“哪里难忘”“怎样才能写出难忘”,同时,个别同学对篮球赛并不感兴趣,并没怎么关注赛场上的情况,于是,部分学生用固定思维胡乱瞎编,写的内容东拼西凑,没真情实感。这样内容缺位,是造成学生写作空、假、大、伪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引导缺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者在课堂上没有适当引导,如果教者在习作前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回忆比赛的过程,捕捉自己印象深刻的“镜头”,先安排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接着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梳理,围绕主题确定哪里应该详写,哪里应该略写。这样,学生写作文的思路就会清晰了,内容会更丰实。

  二 策略的探究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写作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的实践过程。如何让学生爱写、会写,提高习作水平呢?我们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1 捕捉生活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使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

  1.1 首先,要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必须学会去发现、去搜集,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会有许多发现:如:附近的邻居建起了漂亮的楼房;路旁的小树在雨后更精神,茁壮成长;校园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如何改变颜色;课室里图书角的书又增加了好几本;体育课上哪几位同学跳绳进步了等等。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让学生懂得寻找适合可写的内容,其实并不遥远。

  1.2 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与习惯。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设一个专用小本子,以记录每天的新发现,并创设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如每天十分钟趣闻谈,校内活动后的精彩片断交流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懂得积累生活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1.3 日常习作教学也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童年纯真、难忘岁月的故事,学生从这些文本中感受了童年生活的情趣,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等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着学生的快乐、梦想和追求,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本人在这个单元的习作教学时,提前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及时积累写作素材。

  因此,学生表达的内容既广泛又新颖,有写《捅马蜂窝》、《山上“鬼屋”探秘》、《剃眉毛》、《养“蚕”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累积的生活经历,有感而发,所以内容充满情趣和活力。

  2 加强语言积累。

  学生的习作空洞无物,或只是记流水帐等,其原因之一是语言库存量太少。语言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聚沙成塔。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与内化,从质变到量变,为写作做好准备。

  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例如,教学《鸟的天堂》后,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片段,学生在写《美丽的校园》时也懂得灵活地运用相关的语句——“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挺拔的榕树,从远处看,榕树就像战士守护着校园……枝干上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上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文还发表于《岭南少年报》上。

  其次,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汲取更多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如,学校可以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丰富图书角藏书量,每天看书十五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例如,做读书笔记、好书推荐卡、名人读书趣闻、阅读采蜜集、阅读擂台赛等等。学生在阅读中、活动中增广见闻,习得表达方法,同时,学生的“阅读采蜜集”就如“海绵”,积累的语言多了,下笔时就会源源不断。

  3 方法有效指导。

  写作是倾吐,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及时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淀,借助文本作为桥梁,学生的思维就会灵动起来。教师可以在单元习作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优美语句的表达方式,精彩片段的描写方法,还应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写法,找出仿写规律,并且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是远离故土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其中,《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家乡的美景如诗如画:小溪、垂柳、水鸟那么美,那么自然;家乡的生活闲适自由:村民种田洗衣,小孩寻鱼捉虾,小桥老家依旧,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真挚热爱和无限眷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习得写作表达方法,我适时安排课外习作,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这也是本单元习作的主题)。学生触类旁通,写作更为真实、有趣、感人了,如,一个学生写的《家乡的小河》,开头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河独有的美丽——“我家乡有条小河叫‘银河’,它既没有名川大岳那气吞山河的神韵;也没有百川东流雄劲磅礴的气势,然而它独有的美丽,至今让我留恋:河的两岸竹林葱郁,河水除了雨季发大水时变黄之外,一年四季基本都是清澈见底。”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并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道出了小河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全文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学生对家乡的种种往事历历在目,对家乡的爱跃然于纸上,文字表达鲜活有力。

  学生们渐渐地在写作过程中能举一反三,下笔如有神,原来写作就是情感需求的表达,是内心真情倾吐,动笔写作成了畅快表达一种需要,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一种习惯。

  彭燕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