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来源:中国双语教育
  •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7-10 12:5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最佳整合点;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人才的重担。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对教师提出了变革课堂教学实践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总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学习新课程思想,感悟新课程思想赋予学科教学的新内涵,对常规教学的课程内容及自身教学实际做出反思和调整是极其必要的。

  在近年来的学习和听课调研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为各科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更突显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 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1 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效果,为学习解难、激趣。

  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集合了文本、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它的独特功能就是可以创造出一个模拟的情景和情境,使学生恍如置身其中,借助于情景和情境中事物的具体化、生活化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使抽象的概念、语言符号和公式定律等明了化,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射线以及直线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将线段一端或两端不断延伸的过程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个可见而有限的情景演示过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思维逐步从“有限”跨越到“无限”,思维能力一下子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触及“无限”。

  因此,这样的情景就是为给学生一张梯子,使他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后还会遇到像“由一点可以引出几条射线,通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以及生成的是什么图形?”等涉及“无限”概念的知识,学生有了这次情景的经验,以后思考问题就会深入一些。

  2 利用信息集成化的特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集成化的特点是指我们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将信息资源直接在课堂上展示。就拿化学课来说吧,老师往往要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做有关化学反应实质的实验,而一个实验要占到很大的空间,仅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手段和时间难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利用电脑我们就可以摆脱束缚,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

  3 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多媒体课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它这种功能,达到教师、知识、学生三者的融通。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判断交互,出一些判断、计算、操作方面的练习题,然后让电脑给出判断结果,有时也可利用时间限制交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要看教学目标来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断交互制作时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这种交互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利用菜单交互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4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促进相互学习。

  每堂课末了的“教学小结”部分仅剩大约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回顾和反思这堂课的收获。一般情况下总是5-8个学生在老师黑板上的板书或课堂上出现的显而易见的一些问题,你一言我一语的拼凑起来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结论面窄而不深刻,要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是不可能的,在条件限制下学生也很难有思维的火花,即使有也不一定被老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恰好弥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空白,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在深思熟虑之后把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以笔记的形式写下来,通过学校网站的留言簿或论坛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

  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获,而且思考的内容深刻、具体,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三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比如:Microsoft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

  [3]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4]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邸桂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