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 来源:中国双语教育
  •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小学,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15-07-10 09:23

  白话文和文言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适量的学点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学好白话文。现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和作家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充分证明,学好文言文,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文言文认识的提高和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现阶段的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但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为考试而学,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阅读能力低下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忽视诵读、过分强调背诵及以应试为目的、以做试题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阅读能力偏低与小学阶段很少接触文言文有很大关系。六年时间,私塾时代的学生已熟记了四书五经,而现在的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造成了文言文学习空白状态。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了制约人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障碍。在小学阶段提高文言文教学要求有助于加快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进程。退一步讲,不能“加快”,也应该更好地与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衔接。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重视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很多学校已经和正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实验,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在不影响白话文学习的前提下,应加大学生熟读、背诵的篇数,才能达到目的。都说教古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怎么读?应该怎么教学生读,这便是至关重要的了。在教学之前,我们应先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教学生读古文之前,教师应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了解写作背景及目的。其次,这古文是要会成诵的(小学古诗文一般都不长,如人教版六年级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百字左右的。)第三,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这就是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有了这以上三点之后,我们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 兴之所至,趣之为开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好那些语义深奥的古文,当然得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古文一开始就会让学生感到很难,有如巍巍高山一样不可逾越,因此产生一些畏难心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那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帮学生把这种不良心理排除掉。否则,一旦这种心理成了根深蒂固之势,那我们以后的教学就麻烦了。别说让学生读,就算让他再看一眼,他也是不愿意的。所以,就必须在学生与古文见面伊始就让学生感到其与现代文相比,有一种前所未见的美,这种美,是现代文所不能表现和替代的。

  以上两点仅仅只是我们“教读”之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说一说大体上应“如何教”。

  1 断句与初读。

  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讽诵。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騄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初步的读,就应在“所断之处”下手。举个例子,《学弈》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的。但是试读之后能够发现,不像古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就更有问题了。

  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相信他们应该是十分乐意的呢!为什么?新鲜啊。

  2 熟读与释义。

  鼓励学生把文章读得熟,在熟读时可加入了另一种元素,那就是“动作”。古人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就是这个理。当然了,读书不是跳舞,当你情不自禁地因文章中某处精彩而拂一拂袖或摆一摆手,这些都是十分自然而恰到好处的。

  关于释义,这也是古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假如自始至终,学生都不知道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那这堂课有什么效果呢?古文的释义一般有两种方式:①看注释;②联系上下文。先说看注释。一般情况下我们反对逐字解释再凑起来(这种方式往往偏于死板。)。《学弈》中有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按文中逐字解释:为——是说;其——他;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连起来成了“是说他智力不如吗?”很有些没头没脑的味道。我们可以灵活一点儿,引导学生大致理解为“是说,他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或是“难道说,他比前一个人笨吗?”假如学生能把意思说出个大概,也就可以了。

  再来说说联系上下文。《学弈》中有一句“思援引缴而射之”。这里面有个“之”字,是没有加注释的。但是,有不少学生却能明白(至少,我们可以提示,让他们明白。),此处的“之”字指的就是“天鹅”。为什么呢?因为上文有讲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虽然这些方法都是些小技巧,但是却是我们的学生日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大致了解了古文的内容(小学阶段,对古文的解释并不作过硬要求。)之后,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读,相信学生能够有所悟,有所感了。

  如果学生学会了一篇古文,初步把握了学习的技巧,知道大体上可以怎么读,可以怎么理解,那么,往后学习第二篇、第三篇……相信也不是什么大困难的事了。

  王文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