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二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齐读、默读、学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中,让学这个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 用具体事例有详有略地说明观点的写法。

  3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四 教学过程:

  师: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而今天我们也将学习一篇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它又提出了什么观点呢?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了相同点,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理解吗?有问题吗?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回答)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吗?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这样表达和直接用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这是老师的理解,那你的呢?

  (生回答)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课文中用了这三个事例来证明了这个观点,在生活中从细小的问题中发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交流)

  师:(出示课件,展示交流其他事例)

  师:看了这么多事例,看来要发现真理我们就要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板书)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师: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议论文这样的写法,那么课后运用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证明一个观点。(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五板书:

  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不难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蔡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