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合社会生活,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

  工作十年了,在这十年里,随着教材和学生的变化以及在教学时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我逐步的认识到: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才能更好的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具有生命力。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老师教学的时候眼睛只敢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是如此,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在年终考核的时候,本来在高考中处于“很高地位的语文”在学期末学生对学科总评打分的时候分数总是很低,甚至排到了倒数。学生的评价虽然不一定非常的理性,但却客观的反应出了语文教学真的出了问题。面对80后90后他们这一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语文课就像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太太,虽足以值得尊敬,但却丝毫生不起喜爱和崇拜之情。即使有学生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有很大的缺失。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要力求开放教学,眼光不仅要看着书本,而且还要随时关注社会,把社会生活和教学联系起来,才能收到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本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识的精髓,是优中选优的精华版本,是各种不一样的学者、文人在阅遍世事沧桑之后的经验总结,我们在教学应该搭起精神的桥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到对人生、人性、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理性思考。

  比如《伶官传序》,在浙江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篇文章被选进了高三阶段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觉得非常得合理。以前这篇文章是放在第三册的,高二第一学期,教学目标主要是停留在对字词的落实以及对文章结构的赏析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分析强调的不多,学生在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时就容易停留在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上了。但到了高三,这两点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在是难点,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由这种意图延伸开来能形成的对我们人生的启迪。我喜欢这样问学生:“如果作者写作的目的仅仅就在于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的统治者应该忧劳兴国,好像我们在座的同学都不是北宋统治者,我们今天来学这篇文章似乎就没什么意义,是不是可以不用经典篇目来定义这篇文章了。而且文章似乎到倒数第二段也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留着有什么用呢?”学生被这样一问,马上就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后就能迅速的发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切恍然大悟,继而学生就笑了。这样一来,本来一篇极其枯燥的古文,迅速就变的可亲可爱起来。这时在适时地请学生发言,“请谈谈你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出或深或浅的一些认识或者分析出来,感悟到从我们个人到人人,从学生到社会的任何群体,由群体转向任何事业,再转向任何国家,这一道理都是普遍存在而且适用的。我们今天是一个学子,那我们该学习的是什么呢。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论语》中孔子有这样的论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我不想在说什么了,因为我的学说都像自然规律一样清楚明白,我不想再说了。这段文字很好的概括了孔子对学问的看法,很多学问并没有多么的高深,只是我们缺乏一种认知并思考的精神。很多的学问都是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当然我们学习就需要把教材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我们面前也一样是懵懂顽皮的学子,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们对于学习,也一样有着“子贡”式的迷惘,特别是在现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考试制度下,学生有时甚至把考的好和不好与教他这门课的老师紧密联系起来了,忽视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赋予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改变对语文的看法,一改语文的沉闷也压抑,由《论语》开始,发现学习的乐趣。

  由此延伸开去,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品味。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用来引导我们怎么样的为人处世,与人相处;“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说话讲究艺术,讲究分寸,既能表现自己的担心和顾虑,也能给别人留下处理问题的空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年轻人做事冲动,有勇固然可嘉,但若能在碰到事情的时候会谨慎,然后想办法去做好,这就最难能可贵的。而我们的学生今天在学校学习,明天可能就需要自己去独自面临人生的各种风霜,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以这样一种慈爱的心态,为学生计长远,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恩师,否则,我们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罢了。

  练习和课外活动是教学的重要补充,这也是课堂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这是学生把课堂所学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处理事情的能力的重要步骤,是课堂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例如,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作答: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观点如何?(2分)

  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赞同谁的做法,并简述理由。(2分)

  这道题目就要就学生能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进行梳理、延伸与拓展。这道题,既关注了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同时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题目的开放性更是给了学生各抒己见的自由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热点问题的思考。如做好事到底要不要回报;老人摔倒了我们敢不敢上去扶;中国人现在是道德的退化还是人变聪明了等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感悟人生的成长。

  除了这些,我们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设计。这样我们就能渐渐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言能打动人心,文能至情至性,行能谦谦君子,德能兼济他人,如此这般,做老师,真的很美好!

  (作者单位: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董艳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