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指导作用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邓小平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教育,邓小平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3-13 08:37
邓小平教育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我国21世纪教育胜利前进的一面伟大旗帜。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教育前进发展的不朽的里程碑,也是指导新世纪中国教育进一步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性贡献,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确立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宏观的开发特色和务实的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把握时代发展的契机与脉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石。
展望二十一世纪,他还高瞻远瞩地预见到:“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与这一战略目标相比,他指出我国的教育投资太少,不成比例,还赶不上印度、埃及这些发展中国家,以后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并且告诫全党:“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是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确立了我国新世纪教育的地位与功能的基本特征,已经成为和必将继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指导思想之一。
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说明把教育放在新世纪各项事业优先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已成为我们党的共识和一贯主张。一切轻视教育,忽视教育发展的言行显然是与这一主张相违背的,也是为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我国现代教育的特征所不允许的。
明确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十分注意人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认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他多次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性。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现代教育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而赋予我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崭新的内容。
很明显,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四有”新人,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观点,使我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具体化了,且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正确处理了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中德育与智育、思想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从而奠定了我国新世纪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理论基础。
突出了现代教育要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劳动者的时代要求,也是现代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与前一个基本特征,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一起,乃是现代教育两个带根本性的特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精辟分析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教育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强调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资源这一基础性工作,清楚地反映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经济与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摆脱了只在教育圈子内讨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狭隘观念,从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提高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赋予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崭新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不仅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而且在具体实践上,敦促教育战线“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且指出:“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接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生产劳动、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高人们对新世纪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性认识,提高执行教劳结合方针的自觉性,使教劳结合更为科学化、规范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普及与提高并举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首先,他重视教育的普及,尤其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是新时期社会对于广大劳动者的普遍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更加关注我国普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他号召全党全民、各行各业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他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为了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他提出:“科研系统有的人可以调出来搞教育,支援教育。搞教育是很光荣的,要鼓励大家热心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这些指示,充分调动了全党全民,各行各业参与和兴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他强调尊师爱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他要求“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家庭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这些关于教育民主化的论述,阐明了我国现代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特征,是我们在新世纪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处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教育与领导部门、各行各业参与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之,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对于发展我国21世纪的教育,亦具有划时代的伟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县实验中学)
高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