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缘巧合,最近两三个月接连试驾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奥迪A3 e-tron,大众汽车electric up!电动车、Golf电动车、Golf GTE以及图片中的之诺1E。坦率地讲,之诺并非最实用的那款,但在我看来,它是最特别,最动感,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款。
这种特别主要体现于动力系统的输出特性。首先,之诺采用了立式油门踏板,踏板的韧性较足,加速时传递的脚感真实细腻;其次,收油的间隙,车辆会呈现比较明显的车速降低,这大概是之诺与传统汽车最为显著的区别,而且,相比上述几款电动车,之诺的这种迹象更为明显。因而,在日常驾驶过程中,驾驶者通常需要时刻“含着油门”,以免陡然切断动力带来过于强烈的顿挫。当然,稍加适应之后,克服这种顿挫并不困难,甚至,你有可能对这种“收油即制动”的输出特性产生依赖。
这种动力输出特性其实可被看作是偏动感的设计调校,近似赛车强烈的发动机制动效果。同样的设计细节还体现在底盘系统及转向系统。或许是车身重量较重的缘故,在碾过减速坎的间隙,之诺传递给驾乘者的颠簸微乎其微,车身的上下跳动也几乎可以忽略。以较快的车速进出匝道时,悬挂系统对车身的支撑同样扎实而坚定。总之,在日常驾驶过程中,几乎不存在体验之诺物理极限的机会。转向系统的调校同样如此。或许降低了泊车时的便利性,但之诺沉稳的转向调校很容易让人将其划归运动化车型的行列。
可以说,之诺不是宝马但胜似宝马。只可惜,这种动感的驾驶体验是短暂而易逝的。尤其伴随冬季的来临,之诺的续航里程通常仅能维持在一百二三十公里的水平。如果长时间开启暖风并维持比较激进的驾驶风格,续航里程甚至会降低到大约100公里的水平。
另外,关于暖风,有一点需要肯定,之诺暖风系统的热效率极高。从打开暖风到供应暖风通常仅需1分钟左右。这一点来自下文试驾者的提醒。关于之诺,他们还有哪些新奇的发现?请看下文。
之诺体验者 曹女士
幸亏我上班的地址在三里屯附近,而且三里屯SOHO地下三层的停车场内设置了之诺专用的充电桩,否则充电着实是一个不大而又不小的问题。依稀还记得,在拿到车的第二天,由于所剩电量寥寥无几,在前往充电站的路上,我只好关闭了暖风、音响,甚至还关闭了日间行车灯。
直到来到充电站,我才突然想起,在交接车辆时,负责这辆车的编辑曾经提起过,通过民用电源同样可以给这辆车充电,只不过充电的效率比较低,貌似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才能充满。回想起来,当初真应该在家充一小会儿再出门。
之诺体验者 周先生
由于习惯开手动挡的汽车,而且摆在面前的还是一辆完全陌生的电动车,在第一次启动时,我还是十分小心谨慎的。可即便如此,这辆车还是吓了我一跳。只需轻轻踩一下油门,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辆动力储备非常凶悍的汽车。尤其在低速状态下,比如在红绿灯前,这辆车的提速表现几乎无车能及。超车时同样如此,只要油门调遣合理,基本上能够做到车如人意。
另外,我觉得这辆车的人机工程学设计非常到位,多媒体系统应该是直接取自宝马,操控便捷是其主要特点,音响系统的效果也值得称道。
之诺体验者 赵女士
可能在大家印象里,东北长大的孩子应该各个都非常耐寒,可实际上,长期生活在供暖环境下的我们非常怕冷。于是,我冬季上车的第一件事通常是热车、开暖风。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开暖风时,电走得比寻常更快,可这辆车供暖的效率非常高,通常从着车到供暖,大约也就一分钟的时间,这样的效率远比我印象里的其它汽车要快。
可是,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供暖快的代价是:走电快。虽然我的开车风格相对而言比较舒缓,可在持续供暖的状态下,这辆车的续航里程还是挺让人忧心的。
撰文:黄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