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及应对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亚健康已经成为社会人群的一个普遍状态,心理障碍、负性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七情致病的中医基本原理,病理机制。西医在负性情绪的生理、内分泌机制等方面。分析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心身医学 七情 内分泌

  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反应出心理生理疾病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与防治上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如我们常见的失眠、抑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而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七情致病的学说,七情过极则致病。正确的认识心身疾病的致病原理,有助于临床各科的治疗。更有助于自身的调节。

  1 不良情绪的中医致病机制

  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感反映。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正常的七情变化不会使人体发病。因为七情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调节,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机体保持生理上的协调。七情太过,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或慢性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患者无法自我解脱,情志刺激过度,超过患者心神的调节能力范围,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精气血津液耗伤,或功能、代谢失常或组织形质损害而发生疾病。七情的产生与人体五脏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七情产生于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七情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七情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等,说明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的功能活动及其各种不同的七情变化,从而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心情苏畅则心气充沛,医生往往因各种压力,情绪抑郁,心气不输肺气不畅。使得心主血脉,统领全身各脏腑之功能失调,以致脏腑功能紊乱,全身各脏器均可出现功能障碍。《黄帝内经》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是七情致病的关键,《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因素作用于机体,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不能行使正常职能,破坏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平衡。如果气机紊乱不能及时调整,可进一步损伤气血,出现阴阳、气血虚损诸症。气血紊乱又可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出现,增加脏腑气血阴阳的损伤。如《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过度思虑,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出现心悸,健忘,失眠等诸。

  2 负性情绪的内分泌影响

  大量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往往伴随多种激素的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机体负性情绪反应是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主要影响以下几种内分泌激素,CRH、ACTH、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TSH、甲状腺激素、催乳素和催产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血管升压素。还有松果体激素、儿茶酚胺以及糖代谢系统。特别提出的是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在维持机体应变昼夜节律的调解反应中式必须的,但过多分泌会使人情绪低落、悲哀伤感、昏昏欲睡。而医生不规则的作息时间,以及常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常常会导致褪黑素的分泌异常,加重其情绪的变化,恶性循环而导致内分泌的失调。当人们出现一些紧张情绪,紧张情绪能快速导致儿茶酚胺水平的改变,研究表明,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都有肾上腺素受体存在,负性情绪时免疫失活细胞的数量或活性的增加都与儿茶酚胺的作用有关。而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增高,导致糖代谢紊乱。

  情绪对生理的影响有着研究明确的心理生物学机制,首先是神经中介,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皮肤、血液、骨骼肌等全身功能。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作用更显重要。各种心理刺激经过中枢神经的接受、加工和整合,以边缘系统为核心,通过交感-肾上腺轴的激活,释放儿茶酚胺,导致中暑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出现一系列的内脏生理变化。其次是众所周知的神经递质,信息通过中枢神经传递,是心理与身体的沟通桥梁。如去甲肾上腺素在躁狂患者体内分泌较多,而5-HT为抑郁患者诊断的一个金指标。Ach调节觉醒、快速眼睡眠、通知觉、学习、记忆、渴和运动等等。负性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中介(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下丘脑-神经垂体轴、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轴)改变正常的内分泌及代谢。导致身体疾病的出现。

  3 负性情绪应对方式

  应对又称应付,这一词最早由精神学派提出,被认为是解决心理冲突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各种生活事件以及其产生的负性情绪,人们通常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主要总结为六种:(1)解决问题。(2)自责。(3)求助(4)幻想(5)逃避(6)合理化。而不同的应对方式产生不同的后果,也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不同的改变。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则需要调整自身的而正确应对,可通过调整躲避应激原,调整要求水平(与自我资源匹配),改变产生应激的行为方式,扩展应对资源来应对生活事件及其产生的不良情绪。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增加社会支持,大量的研究表示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心身反应呈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有保护作用。其他方式还可采取放松疗法、改变认知等来解决亚健康状态。

  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观点出发,心理健康都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关注身体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心理,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则是处理负性情绪的最好方法。促进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心身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莫芳芳,叶海丰,张国霞.《黄帝内经》七情学说的研究与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5.

  黄夏莲 杨东东 陈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