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 发布时间:2015-12-09 17:54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优化心功能分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失常;循证护理;临床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1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冠状脉动脉硬化导致的心脏疾病,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循证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全面地搜集相关的护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护理需求以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及时地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出现,确保临床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循证护理有助于增强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地推动护理科研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密切护患关系。本次研究在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详细的检查,确定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8.1±7.9)岁;16例患者心房右室心肌梗死,4例患者前侧壁性心肌梗死,9例患者前间壁性心肌梗死,10例患者广泛性心肌梗死,16例后壁联合下壁心肌梗死,25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肌梗死类型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要接受相应的抗凝治疗或者药物溶栓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给药方式改为口服。

  1.2.1 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让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供给氧气,24小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医生和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发现患者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尽量减少患者休克的可能性[1]。

  1.2.2 观察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但是前提是患上的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而且在48小时以内,病情没有恶化的趋势。

  1.2.2.1 循证护理支持

  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要查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方面的文献,借鉴过去成功的护理经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具有可靠性、可行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护理方案,要详细的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2 循证护理

  1.2.2.2.1 病情监测

  循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会出现多种变化,需要及时地予以对症处理,否则便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做好心电监护,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由专人进行全程护理,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病人有末梢循环、面色苍白、意识异常等症状时,要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促使护理以及治疗高效运行[2]。

  1.2.2.2.2 用药指导

  循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但是由于药物种类较多,所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服或者错服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全面地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药物的名称、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重点为其介绍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有效的应对方法,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用药后的生理反应情况进行监测,如有异常,需要暂停药物治疗,并要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然后配合其及时地进行对症处理。

  1.2.2.2.3 心理护理

  循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起病急,病情严重,且病情变化迅速,所以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会对其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的信心产生影响。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注意借助于疏导、说理、音乐放松疗法以及心理暗示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地掌握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诉求,针对患者的疑问,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予以解答,要注意引用临床治疗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2.2.2.4 控制诱发因素

  循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容易出现各种突发因素,会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要及时地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注意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室内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要注意维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病房内要严格限制探访的人数,以减少病房内的细菌数量;要注意对患者的胸痛情况进行评估,并要注意遵照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痛剂,同时要注意对其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进行纠正,同时要做好针对尿潴留的预防工作;此外,嘱咐患者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以有效地预防便秘。

  1.2.2.2.5 康复锻炼

  循证:治疗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均较差,会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护理方法:针对胸痛症状显著改善,并且不存在心衰、休克等症状的患者,要尽早地引导其进行康复锻炼,如慢走、床上主被动训练等,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要控制在110次/min以内,如果发现患者有心绞痛现象时,需要及时地停止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心功能分级等。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71.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手术或诊断为依据的护理,患者入院以后,采取此种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医疗费用,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心理失常的发生[3]。本次研究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优化心功能分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35-236.

  [2]林雪英.陈卓芳.梁菊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5):123-124.

  [3]孙茂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97-198.

  伍智梅 杨文杰 宋小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