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高频超声显像,小儿小肠套叠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52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以及灌肠复位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肠套叠的患儿,并且将这1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患儿在高频彩超的监视之下来接受灌肠复位治疗,而对照组的患儿在腹膜透视下来接受灌肠复位,将这两组患儿复位的成功率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组成功复位了47例患儿,成功率为94%,而对照组成功复位了37例患儿,成功率为80.43%。结论:在对小儿小肠套叠进行诊断以及灌肠复位的治疗时,采用高频彩超可以迅速的进行诊断,并且准确率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高频彩超 小儿小肠套叠 灌肠复位 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90-01

  儿科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急腹症就是小儿的小肠套叠,通常这一病症发生在春秋两季,并且伴随着胃肠炎或者是上呼吸道的感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彩超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可以为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我院在对小儿小肠套叠进行诊断以及灌肠复位治疗时采用高频超声显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肠套叠的患儿,并且将这1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50例。治疗组的患儿在高频彩超的监视之下来接受灌肠复位治疗,而对照组的患儿在腹膜透视下来接受灌肠复位,将这两组患儿复位的成功率加以对比和分析。其中,治疗组中有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8例,他们的年龄在4个月至5岁之间。发病的时间在3至46小时之间。而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5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至6岁之间,发病的时间在2至48小时之间。这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的时间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对小儿小肠套叠进行诊断之后,通过胸腹透视来了解患儿肠管的充气情况,并且观察是否出现了穿孔所引发的气腹症状,对灌肠进行清洁。然后用镇静的药物来将双腔气囊管插入到患儿的直肠中,在进行充气之后将患儿的肛门堵住,连接空气灌肠机,进行空气的注入,直到气体到达了套叠的部位之后,逐渐的对其进行加压。这样患儿的肠腔就会迅速的扩张,患儿的块影出现了逆向的移动,等到块影突然进入之后就完成了灌肠复位的治疗[1-2]。

  治疗组在高频超声显像的监视之下来对患儿进行灌肠复位治疗。将患儿的导尿管同一次性灌肠袋相连接,袋内装有温生理盐水,在高频超声显像的监视之下,液体流入到经直肠当中,然后流入患儿的结肠,最后进入到小肠当中,直到进入到套叠头端之后,就要迅速的冲开,直到套管征消失之后,才完成了小肠套叠的复位治疗。

  1.3 临床观察

  对治疗组以及对照组这两组患儿接受复位治疗的成功率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以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采用了不同的复位治疗方案之后,对照组有37例患儿复位成功,复位治疗的成功率为80.43%,而治疗组有47例患儿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4%,这两组患儿复位的成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所谓的小儿小肠套叠指的就是患儿的肠管以及肠系膜套入到了邻近的肠腔当中,从而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的出现。这一病症的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为腹痛、精神萎靡以及呕吐等,严重者会危害到患儿的生命安全[3]。造成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就是患儿肠蠕动出现紊乱,通常套入的部位都比较短并且移动度比较大,容易松懈。这一病理上的改变可以在高频彩超的图像中表现出比较特殊的症状[4]。以往临床中对这一病症的检查和诊断主要是采用X线检查以及钡餐灌肠的方式,患儿在接受和配合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采用高频超声显像可以对患儿小肠套叠的部位加以明确,不会对患儿造成创伤,还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射线辐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5]。

  综上所述,利用高频超声显像来对小儿小肠套叠进行诊断以及灌肠复位治疗同胸腹透视之下的复位治疗相比较,取得了较高的复位成功率,并且高频彩超还可以对患儿小肠套入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准确的检测,从而为复位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此外,在进行灌肠复位治疗的过程中,高频彩超还可以对患儿复位的压力进行严密的观察,并且加以控制,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儿的安全,因此这一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勇军,杨红,王丹,康瑾.声学造影诊断小肠型肠套叠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12-14.

  [2]黄春芹,方华盛,林信,梁萍,谢敏,周佳坤,王卫,李冬媛,曾继先.应用Foley管空气压力灌肠辅以手法按摩整复肠套叠(附68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5,4:25-28.

  [3]周晓纯,陈延华,顾均.超声诊断和超声监视下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12:103-107.

  [4]Paul E.Timperman,Michael Sichlau,Robert K.Ryu.Greater Energy Delivery Improves Treatment Success of 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of Incompetent Saphenous Veins[J].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04,10:111-114.

  [5]朱霞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SIRS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35-140.

  伍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