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小儿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指导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门诊,小儿抗生素
  • 发布时间:2015-12-10 14:04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小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门诊收治并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归纳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小儿抗生素不良发应多发于2~6岁此年龄段患儿(57.0%),其中消化系统(32.0%)和呼吸系统的发生率(47.0%)较高;不合理用药总例数为74例(74.0%),不同类型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抗生素门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关键词】门诊;抗生素;小儿;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109-02

  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药也逐渐增多,广谱、低毒、高效的抗菌药物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治疗各种感染均有可能用到抗生素,抗生素可有效降低因感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1]。抗生素的滥用已是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儿科居于首位。儿科门诊常见疾病为呼吸道感染,尤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2]。抗生素若使用得当,可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减轻患儿痛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若使用不当则会加重患儿病情,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对门诊采用小儿抗生素的100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资料以及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门诊收治的100例采用小儿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0.3~12岁,平均年龄(5.36±1.68)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研究,初步临床调查,查阅患儿病历,详细记录患儿性别、年龄、病房床位号、入院诊断、治疗情况、用药(日期、剂量、用法、目的等)情况、预防及治疗不良反应用药信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时间、原因、表现、程度以及治疗措施)、用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与小儿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有关因素。

  1.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颁布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6级标准进行评价,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6级[3]。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χ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100例不良反应患儿中,男性例数(55例)略高于女性(45例),但无明显差异(P>0.05);各年龄段发生率分析:0~30天男9例,女5例;30天~2岁男11例,女11例;2岁~6岁男30例,女27例;6岁~12岁男5例,女2例。

  2.2 不合理用药分类统计

  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多由不合理用药引起,主要表现在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不当以及使用剂量不当等,不合理用药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显著;详见表1。

  2.3 小儿抗生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主要疾病类型分析

  小儿抗生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主要疾病类型分析,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患儿应用小儿抗生素。详见表2。

  2.4 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及对原疾病影响

  100例患儿肯定62(62.0%)例,很可能26(26.0%)例、可能12(12.0%)例。大部分患儿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转归良好,未对原疾病造成明显影响。

  3 讨论

  抗生素的使用多以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大环内酯素为主,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头孢菌素,因其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耐青霉素酶、毒性低以及较少过敏反应的特点。儿童的肝肾功能、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为发育完全,与成人具有较大差异性,容易引发药物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4]。所以,儿科的合理使用儿童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本研究发现,100例小儿抗生素不良反应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男性略高于女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门诊小儿抗生素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相关。婴幼儿、学龄前后儿童具有较高就诊率,各年龄段基本持平。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2~6岁这一年龄段,具有起病急、发病迅速以及病情变化复杂的特点。临床应用中,针对这一群体应密切观察,需严格进行药物皮试,根据皮试结果再使用药物治疗。不排除皮试结果为阴性,但仍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较为迅速,抢救若不及时甚至会造成患儿死亡。虽然药品说明书中会强调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但大部分患儿无法确定药物过敏史;且患儿即使无过敏史亦不能掉以轻心。故临床对即使是皮试结果为阴性的患儿采用小儿抗生素治疗时应对患儿进行密切观察,防止过敏反应导致休克,甚至造成患儿死亡[5]。研究看来: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的使用率较高;不合理用药中药物间相互拮抗所占比例最大(45.9%),其次为用法不当(29.7%)和毒性增加(16.2%),最后为使用剂量不当(8.1%),各项比较,P<0.05,差异显著。小儿抗生素因为化学注射剂药物的成分复杂,多种药物配合使用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药物会从本质上发生改变,导致降效、沉淀、变色、毒性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从外观很难发现[6]。故小儿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禁忌需进一步考证。每一种药物均有其治疗的适应症,超过其范围使用不仅会浪费资源亦会造成不良反应率的增加。从表2可得,患儿在各项疾病中均存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其中普通感冒、营养不良等未达到使用抗生素的要求,说明临床儿科门诊抗生素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首先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按照患儿具体病症和药敏结果等指征合理且准确用药,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为患儿提供一个健康合理、安全有效的方案,确保药物疗效,保证患儿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小儿抗生素的使用中超过适应症范围(普通感冒、营养不良等患儿中亦存在抗生素使用),用药不合理。医疗部门应加大抗生素药物相关知识的宣传,确保医护人员以及患儿家属均能正确使用小儿抗生素,从根本上杜绝药物滥用。

  参考文献

  [1]荣海丽.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67-568.

  [2]贾天华,李志平.365例儿科患者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6(4):326-327.

  [3]王红艳.儿科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2):35-35.

  [4]黄晓丹.头孢尼西钠致小儿不良反应4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0):835-836.

  [5]赵丽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调查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2):21-22.

  [6]刘东.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2):61-62.

  杨娟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