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解手术时机差异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影响比较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小肠梗阻,手术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4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松解手术时机差异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梗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发病48小时后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发病48小时内接受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肠坏死例数、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肠坏死5例(11.1%),观察组1例(2.2%);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1.4±5.4d,观察组为15.2±3.5d,观察组患者在肠坏死例数及术后恢复时间两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关注小肠梗阻患者病情,并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掌握手术指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提高术后恢复时间。

  【关键词】小肠梗阻 手术时机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86-01

  小肠梗阻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发病原因主要为腹部手术粘连。若不及时解除梗阻,会发展成为小肠绞窄,肠管缺血坏死,导致中毒性休克或腹腔感染等反应【1】。因此,明确诊断后,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0例肠梗阻患者为例,探讨分析松解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梗小肠梗阻患者,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1.3±6.9)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0.4±4.5)岁,发病48小时后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6±5.2)岁,发病48小时内接受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肛门不排气、不排便等,消化道造影、CT、腹部X线片、B超显示为机械性小肠梗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45例,发病48小时后接受手术治疗。先进行保守治疗。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常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温的肥皂水灌胃等【2】。每2到4小时进行一次腹部体检,每8到12小时进行一次腹部平片检查,观察肠腔液变化及肠管扩张程度,适时给予B超、CT检查。若患者病情无缓解,即刻给予小肠粘连松解手术。观察组:发病48小时内接受小肠粘连松解手术。关腹前放置腹腔引流管,大量盐水冲洗腹腔。

  1.3 疗效评价:痊愈:腹部X线平片显示气液平面消失,患者肛门恢复正常排气及排便,恶心、呕吐、腹痛症状消失;好转: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无效:患者上述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使用SPSS18.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x±s表示,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坏死例数、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对照组肠坏死5例(11.1%),观察组1例(2.2%);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1.4±5.4d,观察组为15.2±3.5d,观察组患者在肠坏死例数及术后恢复时间两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是否对腹部手术导致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因目前尚无有效防止粘连的方法,手术后粘连还会发生,甚至更加严重,因此,一些学者及临床医生主张采取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当腹膜炎及绞窄症状无法缓解时,再进行手术治疗,这导致一部分患者延误了病情,肠管出血,明显水肿,必须进行肠切除,此时患者腹腔炎症明显,术后易出现腹腔脓肿、腹膜炎、肠瘘等并发症【3-4】。但手术过于积极,又会导致一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手术痛苦。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总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为绞窄及肠出血的可能,此时应及早进行手术探查:(1)发病急骤,伴随剧烈持续性阵发性腹痛。(2)病情发展迅速,血压下降或体温不断上升,呕吐物胃部内容物为血性物。(3)腹部X线平片显示有固定的孤立肿大肠袢【5】。(4)腹膜刺激症状明显,且呈现加重趋势,腹穿液、腹腔内积液为暗褐色或血性液体。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早进行手术探查,以免保守治疗延误及恶化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且观察组患者在肠坏死例数及术后恢复时间两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经确诊为肠梗阻,尽早给予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术后恢复时间。综上所述,详细掌握小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指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提高术后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唐先斌,张永强,游海波,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指征及时机[J].现代医药卫生,2012,21(1):61.

  [2]黎介寿.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的质量[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0-452.

  [3]李好朝,王成义,冯书梅.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0):766-768.

  [4]正元利,阮灿平.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8-459.

  [5]Tirumani H,Vassa R,Fasih N,et al.Small bowel obstruc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DCT features of common and uncom-mon causes[J].Clin Imaging,2014,38(5):580-588.

  李迎乐 晁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