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动猝死的预防和对策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公共体育课,运动猝死
  • 发布时间:2015-12-10 14:01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公共体育课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中如何防止因学生身体不适或剧烈运动导致运动猝死。如何实施运动性猝死危险群体的预防教育以及在课堂中开展院前急救等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猝死;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108-01

  运动猝死是当下运动科学领域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据我国学者李之俊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运动猝死案例中,大、中学生占据一半比例。学生运动猝死率远远高于其他运动群体。因运动过量或者身体不适造成的运动猝死该如何预防。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调查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案例,探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与生理机制,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对策进行研究。

  1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1.1 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徐昕研究指出,运动猝死的原因以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为多见。以某高校C学院2015年2732名新生为例,通过体检,这些新生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6人,占总数的0.22%,患高血压17人,占总数的6.22%,患哮喘3人,占总数的0.1%。身体肥胖不适宜剧烈运动的31人,占总数的1.13%。一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其他器官机能异常的大学生,在正常状态下就要比正常人多摄入氧气,才能保持正常的心脏供血需要,一旦处于无氧运动,就极有可能增大心脏承受力、造成猝死事故。

  1.2 无规律的生活习惯

  经研究调查,部分中学高中阶段学校重视升学率,忽略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学生缺乏锻炼。随之考上大学以后高考压力一下得到了缓解,以前在家有父母监管,相对规律的生活方式变得自由起来,熬夜,上网玩游戏,抽烟喝酒,不吃早饭等不良生活方式随之而来,这样可能会导致在上体育课时出现运动猝死现象。根据C学院校医院2015年3月—12月记录20例经常因季节感冒看病;家族有心脏病高血压者12例,运动中胸痛者6例。在调查中有不少同学平时运动较少;未体检就参加比赛;经常感冒;熬夜、抽烟喝酒者;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昏眼花,恶心,想吐者没有停止运动等等不良现象。

  1.3 过度疲劳或者剧烈运动

  经笔者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心脏停搏和脑血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可见,缺乏正确指导的过度体育运动。猝死的机率将会随运动想的增大而增大。

  1.4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及学生缺乏院前急求常识

  经笔者随机对C学院5名大学体育教师和30名学生进行院前急救常识问卷调查时发现。对于肘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脱臼应如何正确处理时,发现教师完全答对人数为1人,学生答对人数为0人。同时又对开展人工呼吸进行操作时,教师操作正确2人,学生操作正确0人。可见,如果发生意外,由于不懂院前急求常识,很容易导致受伤人员的二次损伤或者直接危及生命。

  2.对公共体育课的猝死预防

  2.1 尽早了解存在运动性猝死的学生群体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该组织新生进行入学体检,对过度肥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脑血管病或者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做一个调查统计。并将这部分学生名单及时反馈至公共体育部,让任课教师提前掌握情况,防止在公共体育课中出现运动性猝死。

  2.2 上课之前做好热身锻炼

  在正式教授知识之前提前做好热身运动,比如:慢跑3至5分钟、拉伸运动,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将全身肌肉、肌腱充分活动开,避免因运动开始造成的运动性损伤。

  2.3 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进行保健知识宣传

  在平时课堂上,或者在公共体育课之前就应该将易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学生高危人群进行保健知识宣传。如:在跑步锻炼时宜慢不宜快,要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因运动过快造成心脏供血压力增大;跑步结束时,尤其是中长跑后不易马上坐下、蹲下或者躺下,要继续慢走或简单运动调整呼吸,防止“重力性休克”;避免在天气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尤其是正午时分;运动时不能大量喝水,避免加大心脏的负担,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浴,否则,全身血管就会扩张,需氧量激增,就有可能发生猝死。还应该教育高危学生群体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如有感冒、发热、身体不舒服、例假等,应该及时请假。特别是在体育考试时,不要为了体育成绩而勉强参加,以免出现意外。

  2.4 普及院前急求知识和运动猝死的正确处理方法

  从医学角度上看:运动猝死病整个过程发病时间较短,且防控困难。一旦出现,就必须在现场实施抢救和开展心肺复苏。经权威医学研究表明:运动猝死发生后,93.3%心肺复苏成功者是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抢救的,超过4分钟者将有可能造成神经后遗症或危及生命。超过10分钟以上将无力挽回生命。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课堂上能够把院前急求知识普及,能够在学生拓展训练中多开展心肺复苏训练和运动猝死专业知识教育,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突发性处理能力,降低运动猝死发生的几率。

  3 建议及结论

  3.1 建议

  1、高校应该在通识选修课或者全校性公选课中开设院前急求等课程,对从事户外教学教师进行运动猝死的急救技能培训。

  2、校医院应应配备专业医师和急救设备,保证在学生发生紧急事故时,做到人员到位、器材到位。

  3、加大新生入学体检力度,对学生的心血管疾病能够进行严格的监测检查,以确认潜在心脏形态功能与心血管结构的异常。

  3.2 结论

  运动性猝死至今仍是困扰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但是,它并非无法预防和处理。只要普通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课时,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危人群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能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或者素质教育就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1.

  [2]曹士云.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4):47-49.

  [3]唐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31-34.

  [4]刘英杰,刘昭强,陈建明.运动与猝死[J].现代康复,2001,13(50):109-110

  [5]刘红,石岩.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95-102

  杨晓妮 赵明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