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
  • 发布时间:2015-12-10 09:51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患者60例,分析研究患者资料,对比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选取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患者包含36例胃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8例空回肠间质瘤以及4例结肠间质瘤。相较于恶性率而言,空回肠间质瘤明显高于其他几类间质瘤,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待经过手术治疗后,在包括6例肿瘤复发以及肿瘤转移患者的基础上,有55例患者存活,5例患者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特异性表现并不显著,导致早期治疗相对困难。手术治疗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肿瘤复发或肿瘤转移的患者。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治疗 临床特征 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1-0031-01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肿瘤范畴,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占较大比例,是胃肠道间质多潜能干细胞的发展,属于不成熟梭形细胞或者是上皮样增殖。[1]Matin等人于1960年首次作出胃壁胞浆丰富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的报道,被称之为胃上皮样平滑肌瘤。Mazur与Clark于1983年观察到胃肠道间质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现象,从而提出胃肠道间质瘤,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涵盖生物学行为以及起源不明确的所有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2]本院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0例,进行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临床特征和诊断分析,现将相关结论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60例患者均属于临床病理确诊患者。包括3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岁至77岁为患者年龄区间,56岁为患者平均年龄。另外,肿瘤直径处于0.6cm至30.0cm范围内,1个月至5年是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其主要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以及腹痛等。

  1.2 方法整理 分析6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研究不同肿瘤部位的例数与恶性例数。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

  1.3 诊断标准 以Sircar提出的标准为依据,60例患者均符合该标准:(1)消化道与平滑肌、神经梭形肿瘤以及上皮样肿瘤具有相似特征;(2)在化学检验免疫组织过程中CD117呈阳性、CD117呈阴性但CD34呈阳性且存在平滑肌现象;(3)神经受到分化或无分化现象。以病理情况为基准,判定肿瘤恶性,例如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是否侵透浆膜等,与此同时,肿瘤直径大于5cm,胃肿瘤大于10cm,且核分裂相大于5/50HPF。

  1.4 手术治疗 针对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式,且手术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在手术治疗后,55例患者存活,5例患者死亡,其中55例存活患者包括6例肿瘤复发或肿瘤转移患者。针对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患者,通过1年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以每天400mg至600mg为标准,得到康复。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分布情况以及性质

  60例患者,36例胃间质瘤,占60%,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回肠间质瘤18例,其恶性率高达73.3%,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治疗效果

  经手术治疗随访得知,60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活55例,死亡5例。其中包括6例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出现2例肝转移患者,2例腹膜、网膜转移患者,1例脾转移患者,1例局部转移患者。针对复发或转移患者借助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以400mg/d至600mg/d为基准,一年为治疗期限,6例患者中,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皮疹等现象被迫停止该药物治疗,2例患者肿瘤有明显进展,2例患者无明显进展,1例在使用药物一年后肿瘤呈缩小趋势。

  3 讨论

  间质瘤属于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至3%,中老年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胃与小肠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部位。[3]本文中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间质瘤发病率为60%,小肠部间质瘤,即空回肠间质瘤,发病率为30%,出血、恶心、呕吐等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消化道出血。

  综上所述,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对其基本情况的掌握基础上,研究对比相关数据。可见60例患者,胃间质瘤高达36例,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回肠间质瘤18例,其恶性率高达73.3%,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对6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5例存活,5例死亡,且包括6例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转移或复发患者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具有临床症状不清晰的问题,即使采用B超、CT等,也难以有效确诊。但超声内镜可正确显示黏膜下肿块与腔壁的关系,从而获得内部情况,若肿瘤大于5cm,边界呈不规则状态,且回声不均匀,标志着其属于恶性肿瘤的几率较大。一般情况下,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针吸活检正确率可高达80%至85%左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4]

  参考文献:

  [1]肖毅.4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5,05:64-66.

  [2]张正清.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02:22-24.

  [3]姜滔,吴培信,吴彩新,李泰辉,李晓霞.31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8,21:2764-2765.

  [4]薛静,张永久,聂占国,邹赛英,祁向军,游云.胃肠道间质瘤27例内镜、病理及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06:438-439.

  李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