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肿瘤的预防措施

  【摘要】以“治未病”思想指导肿瘤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针对肿瘤的诸多致病因素,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

  【关键词】治未病;肿瘤;预防

  现代大规模开展的中医“治未病”工程肇始于2006年10月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1]。特别是在2007年1月11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之后,更是掀起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在对“治未病”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中,已考虑通过“治未病”指导多种疾病来预防和治疗的,包括肿瘤[2]。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肿瘤的有效防治亦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试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方面讨论肿瘤的预防。

  1 “治未病”

  1.1 “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思想渊源

  “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并以“治未病”的形式出现三次,其学术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对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当属中国古代哲学和《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各家思想流派。

  《老子》七十一章指出:“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晏子春秋》的“临难而铸遽兵,噎而遽掘井”之理,在《素问》中被直接引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素问》则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则天地”,看出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不仅在观点上吸取了道家学说的精华,就连词句都基本一致,足见当时的中医理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1.2 “治未病”的内涵

  “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义。关于“未病”,依据《内经》中的三次有关论述:其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二《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其三《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金光亮[3]分析得出“未病”应有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其二为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其三为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后两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未发病不等于健康人,是自己尚未觉察,或者症状尚未表现出来的状态。总结“治未病”的整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愈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指导我们在临床中做到无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因此,也可以说“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4]。

  1.3 “治未病”的学术特点

  首先中医“治未病”概念的提出比西医“卫生学”的提出超前了近2000年,说明中医“治未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次,“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的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并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指导。再次,“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是相通的。最后,“治未病”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注意因人,因地,因时的三因制宜原则,更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5],对现代医学提出的个体化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 “治未病”的研究方法

  宋为民以全息法、时间法、体质法、微医学法、基因法、遗传毒理法、微量元素法、环境医学法、疾病检测法、生活事件法等新方法作为“未病学”的研究手段[6],提出从基因水平来“治未病”,即从阻止基因突变入手,将疾病消灭于基因水平。

  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上个世纪来,国内与国际社会就这一类疾病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中西医对于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

  2 肿瘤的发病

  2.1 中医学观点

  传统中医认为,人的发病与自然界及人体自身正气有密切的关系。《金匮要略》中论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说明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亦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而人体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脏元真通畅,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协调,不易感受邪气发病。若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等各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甚至使人死亡。肿瘤与其它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痰、瘀、毒亦是其主要病理机制[7]。如《灵枢“百病始生》在论述积聚时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其中的汁沫即痰湿,说明痰瘀阻滞,日久可以化生肿瘤。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今人提出,痰瘀相关,痰瘀阻滞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认为痰瘀存在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毒与肿瘤的关系,中医很早就有论述,《诸病源候论》指出:“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气相搏结成核,生颈边。”“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说明外毒侵淫机体,与机体血肉相搏结,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虚弱是导致肿瘤产生的前提条件。

  由正邪关系所提出的“恶气学说”认为恶气是正邪相争日久,正不胜邪,正从邪化而形成的一种能直接推动肿瘤发生的病理产物致病因素,“恶气起”是肿瘤发生前必有的一种病理状态,是肿瘤发生的关键环节[8]。

  2.2 现代医学观点

  当代医学模式的观点也认为个体的生物因素,外界的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的结果(“三多学说”)[9],是基因在分子水平发生异常的一种疾病,其生物学特性为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异常导致的过度、无限制、掠夺式生长。在分析各系统肿瘤的致病病因中,均有涉及环境及个人生活习惯。其中环境包括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内科学在胃癌的发生中提到:第一代到美国的日本移民胃癌的发病率下降约25%,第二代下降约50%,至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与当地居民相当。可见环境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生活习惯主要是指饮食的影响。一些调查报告认为,摄取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少或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低时,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高。而被黄曲霉菌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可能导致肝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而且在肝癌高发地区启东,饮地面水发病的几率较高,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污染水源,与肝癌有关[10]。

  针对肿瘤特殊的病因病机,从源头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治未病”即是指导肿瘤防治的主导思想。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对于延缓和减少肿瘤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是主要方面,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体现在摄生方面包括: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以防止病邪的侵袭。

  3 未病先防

  3.1 培养正气,养正防御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利用自然界规律来提高人体的正气。此外,应当注意重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培养正气的同时,应防御外邪的侵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现代人在预防疾病方面除躲避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及恶气毒气之外,还应躲避空气污染,特别是在锻炼身体时应注意时间的选择。

  3.2 饮食与调护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论述了临床应根据五脏病喜恶进行治疗和调护,应根据病情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选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及护理方法,促使疾病的痊愈。在临床调护方面,应将饮食与药物预防相结合。中医学认为饮食起居等因素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如对食管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如高热饮食,食物粗糙等有关。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11]。《医碥》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江苏启东地区作为肝癌的高发区,在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后,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机理得到进一步阐明。大量的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是通过多个环节起到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突变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人参、绞股蓝[12]可以抑制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茶叶[13]对丝裂霉素、平阳霉素等6种药物的诱变毒性均有抑制作用,六味地黄丸、黄芪、白术、仙茅、枸杞子、天冬[14]等均有抗突变作用。我们可以从中选择药食两用作为平时保健之用,从而提高自身防御能力,预防肿瘤的发生。

  4 小结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对于肿瘤的提前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与现代肿瘤的“三级防预”有相似之处。在肿瘤未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理论为指导,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充分运用中西医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源头上预防肿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烈光.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J].中医学2010,25(151):1035-1037

  [2]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09-1312

  [3]金光亮.《内经》未病概念与治未病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报,2006,26(12):804-806

  [4]徐荣谦.治未病-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2010,8(17):1-2

  [5]宋为民.“未病”现代观[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1(1):4-5.

  [6]毛婷婷.治未病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4):13-15

  [7]陈玉龙.从肿瘤属性论肿瘤病机[J].江苏中医药,2007,39(8):14

  [8]陈玉龙,司富春,王庆其.恶气与肿瘤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5):9-11

  [9]霍介格,王小宁.以治未病思想指导中医肿瘤的防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45-246

  [10]叶任高,陆在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0

  [11]庞德湘.《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学三级防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71-173

  [12]宋为民,法京.人参、绞股蓝的抗突变作用[J].中草药,1992,(3):136.

  [13]赵泽贞,黄民提,李琦,等.茶叶抑制六种抗肿瘤药物诱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620.

  [14]王洪星,周而复.试论中药对肿瘤的双重作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0):46.

  王卫东 马俊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