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摘要】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现已证实,针刺伤可引起至少20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本文选取急诊科针刺伤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急诊科针刺伤的危害,结合急诊科的工作特点研究了急诊科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相关要素。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

  作为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职业伤害之一,针刺伤是指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血液污染的医疗锐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剪刀、碎安瓿和刀片等所造成的伤害都涵盖其中。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统计,“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这里面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则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护士是受到这种职业暴露危害的高危人群,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针刺伤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粘膜等的传播途径,据统计,医护人员中80%的血源性传染病都是由针刺伤造成的。

  1 急诊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问题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使得我国医疗防控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在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乙肝携带者达1.3亿人左右;丙肝的感染率则为3%;艾滋病感染者约为65万人,且以年增长30%的速度递增,这使得医护人员针刺伤的情况更加严峻。

  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科一般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各种医疗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各种病菌的集散地,这种特殊环境往往使护理人员暴露于潜伏期或者诊断前的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中,一旦发生意外针刺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概率就会成倍增加。根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一项调查统计,发生针刺伤最多的科室是急诊科和手术室,针刺伤发生率约为90%,而急诊科护士更是高达92%,是护士中受到针刺伤伤害的高危人群。因此,研究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针刺伤现象、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急诊科防针刺体系对于有效减少总体发生率、为其它科室的针刺伤防范提供借鉴具有独特价值和特殊意义。

  2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急诊科护理人员发生的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护理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涉及到工作环境的特殊以及管理方面的缺失等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意外针刺伤,而多种因素的综合则会大大增加意外针刺伤的潜在风险。本文认为,急诊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急诊科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急诊科是医院疾病防治的桥头堡,24小时全天服务,主要收治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年龄和经历不一的各种急症病人,而且还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和突发事件。护士劳动强度大,且精神上时刻处于高度警觉和紧张的状态,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需要在急切情况下完成大量的注射、抽血、输液以及废弃物处理工作,因而使得遭受针刺伤的概率大大增加。

  急诊科病人大多是危、急、重患者,突发病多,病人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角色转换,被迫进入陌生环境,因此心理受损情况严重,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造成治疗的不配合。此外,在救护车中实施的穿刺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颠簸晃动的情况下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2.2 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淡薄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观原因。无论是在学校、岗前培训还是继续再教育,护理人员接受的知识核心主要是如何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和防治交叉感染,“我国的护士教育课程从未开设过职业防护教育课程”,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防护意识和基本的专业防护知识,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够,造成防护意识淡漠。大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极为普遍并且难以避免,觉得习以为常。此外,相当一部分护士认为1次刺伤不足以引起疾病的感染,这种侥幸心理增加了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疾病感染的风险。

  2.3 专业防护知识缺乏

  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知识仅仅是通过听说得来,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根据调查资料,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过关于护理防护的相关培训,39.7%的护士对于标准防护不很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带手套;另外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后将针帽再套上,这些都是防护知识缺乏的表现。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撑、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传授专业的防范知识对于减少针刺伤具有重要意义。

  2.4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在接触患者体液、穿刺等操作时不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直接用手而非使用毁形器弯曲、损坏或弄直针头;将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随意丢弃使用过的注射器、缝合针头;用手掰安瓿或者徒手处理用后的安瓿。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属于高危行为,可直接导致护理人员的针刺伤。为此,美国CDC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了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该策略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这些标准规范可有效减少针刺伤风险,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友琼.急诊护士针刺伤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1).

  [2]刘惠林.护士针刺伤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04).

  孙莎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